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攻击性?
1.生理因素
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简单的说,暴力倾向的父亲会更高概率的孕育出攻击性的孩子。另外攻击性与雄性激素分泌水平有关,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把激素水平作为间接的测量攻击手段。
2.家庭因素
①亲子关系:大量的研究都认为婴儿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行为相关。
②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家庭的氛围,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③父母的育儿理念以及引导方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惩罚或专断方式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正相关。
3.社会因素
①各种网络,电视媒体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表明:幼儿会一定程度的模仿看到的暴力行为。因此,媒体上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
②伙伴之间的冲突
即便是没有成人的引导下,孩子遇到伤害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也会本能的做出反抗。尝到反抗的甜果后会再一次强化他的攻击行为。
还有些时候孩子会做出“假想防御”。我的儿子两岁那会,有一段时间特别频繁的出现攻击行为。我很清楚地记得,冲突过后我问他原因,很多时候他给我的回复如下:“我拦着小朋友是因为我怕他滑我的滑梯,我怕他抢我的玩具……”他把自己假想的防御转化成了进攻。
③挫折、排斥、社会学习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两组幼儿面前摆上好看、好玩的玩具,只允许一组幼儿玩那些玩具,另一组幼儿由于只准从窗外看着这些玩具而受到挫折。实验表明:受挫折幼儿的行为比未受挫折幼儿的行为更具有破坏性。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为了争夺一个玩具或者是争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以伤害人为目的,但是往往也会造成伤害性。一般年幼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工具性攻击行为。而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伤害人为目的,一般年长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敌意性攻击。
如果一个一岁的宝宝喜欢打人,家长可以不用那么紧张。但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引导,因为攻击性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它是可以持续的。如果宝宝三岁了还是频繁的打人出现攻击性行为,那么家长要引起重视了。
1.对宝宝攻击性行为进行记录,找出背后的原因
在我的儿子两岁之初,我曾经为他的攻击性行为做了很长时间的记录。这样做不仅消除了我的焦虑,而且让我清楚他会因为什么原因产生攻击性行为。
比如,在他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他会特别介意别的小朋友触碰他的玩具,也会认为只要他喜欢的东西,都属于他自己。在保护自我意识建立的前提下,我会引导他正确的表达自己,必要时及时制止他的攻击性行为。
2.复盘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可以通过情景扮演游戏,用玩偶或是你和孩子直接再现当时的攻击性场景。那么,考验你演技的时候到了,将被攻击孩子的表情,情绪夸张的演绎出来。让你的孩子明白他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同时,巧妙的告诉孩子遇到这种问题的社交技巧。让孩子明白除了攻击,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3.身教大于言传,注意审视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
有很多夫妻之间相处的时候会把“打一下”当成是爱意的表达。孩子习得的时候,就变成了“当我表达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打一下是一种办法”。
也有一些家长,当孩子打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咯咯笑。这会加强孩子的错误行为。
4.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5.让相关主题绘本,故事,游戏来帮助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