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体会观察,注意,凝视,刻意练习。我注意到一件事,时常有这么些时刻:太阳西下,一天结束了,我竟然忘记了忙碌的这一天里自己干了什么。身体和大脑都有一种麻木的感觉,很混沌。意识到这点之后,心又开始慌张。一天又过去了。时间就这样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明明做了许许多多的计划。
我开始回忆。我的大脑,其实并没有一刻是空闲着的。它一直在高速运转,只不过很多时候它的运转并没有收到指令,它的运转是基于平时经历过或者当时正在的经历的一些琐碎的片段构成的。如果没有加以关注,那些片段就是一次次神经元的放电像烟花一样哧溜一下,闪过也就过去了。
比较有效的时间通常会在这样的场景下。
第一,创作。拍照,写作都是非常有效的凝聚意识的方式。人在尝试输出的时候,精神是高度注意的。那些没事儿时乱晃的念头基本就没有了。而这样的过程,虽说是在工作,但给人的感受,它可能并不会比让大脑乱放电让人更加疲惫。反而,创作出的成果,一篇好的文章,一张好的照片,可以激发其他人的思考,给他人带去美的享受。
第二,主动的尝试去解决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工作举例。一个创建货号的流程,原本我心里指望那个流程的申请者可以帮助你来推动这件事。我的心里排斥将自己的宝贵的时间花在这种不产生额外的价值的事情上。希望它可以自动发生。可它就像是知道我老惦记着它一样,它就是迟迟都不动,我虽然占了不干活的便宜,但控制不了自己的焦虑。最后,没有办法,我只好主动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这件事情上来,跟在后面盯着。这时,意识开始凝聚。
意识的凝聚,只发生在主动思考的努力下。
很难在一天里,时刻都引导思绪。没管住大脑的时候,时间就这么偷偷溜走了。
有的时候,紧锣密鼓地工作了几个小时,想放松一下自己。或者早上起来,摸了一下手机。心里想着,我也不干啥,就看几篇朋友圈里转发地比较多地公号文。抱着滋养自己的念头。结果往往是,我迅速的浏览了好些篇文章,某些细节引起了一点触动,但由于思考并没有跟上,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是,一个小时过去了,什么都没有记住。
还有些时候,是被意外而来的工作牵引着。突然插进来几个电话,需要我花精力去协调和处理的突发的事件。打上了几个电话,半天就没有了。其实这些“突发事件”,本身并不是“突发”的。既然电话会打到我这里来,就说明该是份内的工作。它之所以变成“突发”,是因为计划把人家给漏了。
再有些时候,这些出现的情况往往会比前两种要更常见。就是,心情不好。情绪一波动,失去了处理事情的兴趣。这一波动不打紧,看我怎么处理。要是还需要和朋友谈谈心,这一天就没了。除了本身情绪的变动,还有对于复杂任务的拖延。这种情况也是我经常遇到的。迟迟不肯提起手去解决。大脑花着容量在惦记。任务一直就在那里幸灾乐祸的看着我。一天一周一个月。直到我鼓起勇气主动去解决。
怎么办呢?怎么样让计划变成checklist可以打勾的项。
贪多求新是本能。所以,要变高效,要学会克服这一点。可以用一段时间做个实验,比如一个季度。对于生命而言,这是再短也不过的一个瞬间了。一个季度,不去关心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世界大事,不去关注那些漫天飞的鸡汤,也不再已经设定好的目标上做大幅度调整。世界大事,明星新闻,别人的人生感悟,于我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有关系,一个季度不搭理,也不会颠倒乾坤的。认真数数眼前要做的几件事情,一件一件办掉。
制定一个好的计划,是一种很高明的本事。这种高明的计划基于对自己深刻的觉知,还基于对任务尤其是合作型任务的高准确性的预判。我需要了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效率,某件事情大概多少时间。我还需要清楚达成一个目标大致需要的工作时,把它们合理的安排在每一周甚至是每一天的日程表上。每天再留一点机动的时间。至于情绪,这个老大难问题,我想可以依靠写作、拍照、健身来解决。这里面会有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发现美分享美带来的愉悦,还有写作价值激发思考带来的成长。这道生活大餐,既有营养,也还活色生香。
我觉得这种设计应该会有效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去试试了。
就这样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