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小象要趁早
前段时间,关于P2P牌照化的言论,甚嚣尘上,很多投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备案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大家心里其实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想法,那就是涉及到理财的金融机构,如果有对应的牌照,那么它就会刚性兑付。
这种想法的来源,主要是因为银行理财。反倒是最标准的公募基金,却并没有让大家有刚性兑付的幻想,这可能也跟后者跟股票市场有关,而大家已经习惯了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了。
而银行理财基本上都是固定收益型的,它们的表现形式非常类似,都是一个固定期限和对应的固定利率。这也是大部分有理财需求的普通投资人,现阶段的主要选择。
大家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一般很少会关注,这些理财产品底层的资产情况,只会计较一下,期限所对应的利率是否足够高罢了,所以如果某个银行推出了一款,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一般都会被抢购一空。
这种,不关注投资去向,并且有着跟国债一样安全性要求的理财习惯,基本都是银行理财给培养出来的,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大家也就丧失了对于投资行为本身应该具有的风险承受能力。
监管要求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银行跟投资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受托关系,投资人把钱交给银行,而银行只能利用自己的投资能力,把这些钱清晰的投资到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上,然后赚取对应的管理服务费,同时这些理财产品,还要求以净值的形式展示,这也从外部打破了大家对于刚性兑付的固有印象,因为净值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浮动的,你购买的时候净值是1,而到期的时候,这个净值可能是0.7,也可能是1.3,前者意味着你亏损了0.3,而后者意味着你获得了0.3的收益。
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外部形式上的变化,它将会影响到很大一部分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因为大部分投资人是不愿意承担损失的,所以它们也没法接受,自己所投资的产品最后的净值会小于初始值。
但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刚性兑付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了,而且是从最普罗大众的银行理财开始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投资行为,都需要投资人有基本的分析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于所选择机构本身投资能力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你不具备,那么就老老实实买国债或者正常储蓄吧,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的老年人,就不要选择银行理财了,当然也更不要考虑P2P了。
那么我们继续牌照这个话题吧,在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之后,金融牌照的定义已经被彻底改写了,过去多多少少还有点儿特权的属性,但现在的金融牌照则意味着更严格的经营规范,而且不排除,以后只要涉及到金融活动,都需要具有牌照,并且都要按照对应的规则做对应的事儿。
所以,就算P2P会按照牌照化来进行管理,大家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牌照就意味着严格的规范,而P2P平台从本质角度来看,其实只是帮助投资人把钱借出去,它提供的只是借款信息获取服务,信息披露服务,风险管理服务、催收服务等中介服务,而借款人最终的违约损失,是要投资人自己承担的。
就像以后的银行理财一样,也只是帮助投资人把钱投出去,提供的只是投资管理服务,它们的共同之处,其实都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钱始终都是投资人的,而最终的收益或者损失,也都应该直接归属于投资人。
所以以后,你只能抱怨或者投诉某个P2P平台的服务能力,而不能要求其进行本息兑付,并且还要承担,平台本身服务能力缺损所产生的损失。当然这反过来也会倒逼平台提高其自身的服务能力而不是兜底能力。
总之,大家越早建立这种意识,就会越早开始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后反而会做出理性并清晰的投资决策。
【小象智投频道】
信贷砖家、资深P2P投资人,一个爱分享的小姐姐。
PS:这里还有小象的平台观察文章音频等着你来收听哦:)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