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文化馆今年新开了筹备多年的娘惹刺绣和珠绣展览。藏品丰富,让无缘去槟城一睹娘惹绣品之姿的我了却一桩憾事。
对新加坡,我最大的感慨是此地聊胜于无的本土文化。现在回顾过往,发现四年以来自己确实过于封闭。早就知道海峡华人,也知道珠绣鞋,但是骨子里总是脱不掉"雄哉我大中华"的天朝意识,想中华刺绣之繁华精妙,小小海峡如何与之媲美。
看过娘惹刺绣和珠绣,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自大而低头。其实倒不是说刺绣品和技法有优劣之分,只是在这片我以为的文化之不毛之地,如同生根发芽的海峡土生华人一般,娘惹刺绣和珠绣艺术也坚韧而柔和地生根发芽,开出了特立独行的茂盛的小花。
这篇主要谈谈我看到的展览中,绣片的技术特色。





说起刺绣,再回头说说中华大地有很多名流,绣法精湛,针法多样。我做过一些欧式刺绣,当然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中式刺绣的细腻,精准,针法的繁复,用料的讲究,主题的丰富,是欧式刺绣望尘却步的。
娘惹刺绣的针法带有很多中式流派的特点,因为地域的关系,可以看出有粤绣尤其是潮绣的影响,同时也有苏绣的一些皮毛。
观察了展览的几乎所有绣片,我总结了娘惹刺绣的几大针法特色:
一,多用缎面绣和中式打子针来填充。也有相当的卷线绣作品,多用在花卉填充部分。轮廓绣多用滚针,金线。也有一些裂针装饰。填充线配色和谐。




二,受潮绣影响,吉服多有金线浮雕缎面绣出现,尽显华丽。





三,有一些抢针作品,但不算主流,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掺针或套针。同时期苏绣出现乱针绣,娘惹刺绣展览的绣片中没有发现。应该作品多出自民间待嫁绣娘为主的缘故,相对中规中矩,跟题材也比较符合。



四,一些绣片出现挑花,双向绗缝针,北京绣,孔眼绣等针法,不算主流,但给总体华丽喜庆的娘惹刺绣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清风。



珠绣作为娘惹绣品的一大门类,可以说是非常有异域风格的一种作品。最开始知道娘惹绣工就是从珠绣开始的。对于珠绣我是门外汉了,浅浅地学习了一下,绣珠有金属,玻璃,滚面,切面之分,绣法有平绣,辫绣,十字绣等,还有掺杂钉线绣固定。布局有满珠绣,镶嵌珠绣,以及珠绣和刺绣搭配等。



展品中有现在留存的最大一面珠绣作品,还有从食物盖帘,桌布,门帘,床品到珠鞋,吉服等各种功用的绣品。珠绣比娘惹刺绣更显华丽,尤其是满珠绣,整体作品熠熠发光,如镶嵌着宝石一样。想像一下这样的绣品配合着海峡特色的家具,装饰在家里的各个角落,不得不说是一幅繁复而锦绣丰美的图画。




比起技法,无论珠绣还是刺绣,娘惹作品的题材相对就更为单一了。因为多为家里的装饰品和嫁妆,用色都是比较喜庆的颜色,华人传统的红色和金色,还有海峡华人,马来文化中吉利的绿色。我也发现即使是吉服,有的新娘肩部绣片有有金色和黑色搭配的例子,显得有些皇家风范的庄重。

图案内容就更有迹可循了。华人以为吉利的凤凰牡丹是最喜闻乐见的图样,另外还有各种鸟,鸳鸯,燕子,公鸡和母鸡等等。比较有特色的是有一些东南亚的鸟和花,比如彩色的鹦鹉,菠萝,佛手。动物图案也有东南亚特色,比如有螃蟹图案,象征多子多福。



有一幅满珠绣作品比较特别,有老虎,大象驼瓶,猴子等华人文化中比较罕见的动物。另一幅珠绣有西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海峡文化交合的地缘特色。





用途上,娘惹绣品远远超出了固有的装饰范围,可以说是运用到了各处。别说床品,门帘,家具盖布,吉服,鞋子,包,甚至盖在食品上的罩子上面也要装上绣片,镜子上面也盖绣品,装甜肉的盒子上面也要有珠绣。




娘惹刺绣和珠绣真是南洋的一颗明珠,如此鲜艳明朗的民族特色,确实足以为海峡华人的骄傲。随着kebaya和珠鞋的又一次流行,海峡华人的娘惹刺绣文化也随之有些微的复兴。但毕竟在快节奏的社会,有心一针一线一珠地静心工作的人并不很多。
我倾心的还有娘惹刺绣珠绣古旧的传承方式。至今,许多绣匠还是通过拜师学艺,一点点从师傅那里学到一针一线的走势。现在有少量的工坊和介绍书籍,这份稀有让娘惹绣工品分外珍贵。
有点遗憾,居住在新加坡四年余,才沉入到娘惹绣片的精粹之中。不过什么事情只要发现就不算晚。接下来要继续研习娘惹刺绣珠绣与文化背景的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