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家独行乡土文学集锦 一家独行
《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作者: yps天涯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22:02 被阅读39次

            文/天涯明月(原创)

《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接上文)刘连满顺利地进了国家登山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队员,集结在北京郊区的一处基地,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政治合格,身体健康的年青人。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

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正值中苏密月期,国家登山队正是在苏联的提议下成立的。他们答应帮助提供装备和技术,终极目标是两三年内,组成中苏联合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

在登山队成立初期,他们确实提供了一些装备,还派来了专业登山教练,负责训练中国登山队员,中国队也派了几名队员到苏联接受实地训练。就这样,登山队员们的训练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大概过了半年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双方交恶,短暂的蜜月期结束了。他们撤走了教练,中国的学员也回到队里了。中国队何去何从?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登山队上至队长下到队员,都感觉压力山大。

中国人一先不屈服于压力,历力越大,动力更大。年青的中国登山队也是如此,依然决定单干。刘连满和他的队友们抱着:“一腔热血为祖国,顽强拼搏攀高峰,”的雄心壮志,信心大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刻苦的登山训练。

他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互相学习,共同探索,好在还有几位受训归来的队员,他们已经初步俱备了登山的基出知识。他们现学现卖,共同总结完善!很快年青的中国队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登山方法,步入了正轨。

刘连满身体素质好,从小在山里长大,再加上训练刻苦,很快在登山队脱颖而出,成为了队里十几名少有的主力队员之一。他乐观开朗,乐于助人,集体观念强,成了登山队,人见人爱的小老弟。

登山队为了有效组织训练,经常更换训练地点,训练营地。刘连满总是跑在最前面,搬运物资,固定帐篷,打扫营地,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抢着干。从来不叫苦不叫累,无怨无悔,是登山队里的少有的热心肠。

登山队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登山的技能。是时候拉出去试一次了,是骡子是马遛一遛就知道了。国家登山队决定,把队伍拉出去,进行一次实地登山,看一看这支年青的队员,能不能征服真真的高峰。

他们第一次决定挑战并不算太高的太白峰。太白峰是内地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刘连满所在的主力队摩拳擦掌,信心百倍,他们队第一个登顶成功。队员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了。他们成功了,激动的泪水挂满了每一个队员的脸庞。

第一次登顶成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他们坚信中国登山队一定能够征服珠穆朗玛峰。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一发而不可收,从海拔由低到高,攀登着中国境内的一座座主峰。

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后等上了海拔六千多米的慕士塔格峰,创造了人类首次登顶该峰的记录。接着在队长史占春的带领下,刘连满等8名队员,又成功的登上了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主峰。这是年轻的中国队,第1次独立登顶7500米以上的主峰,这标志着中国登山队进入了一个暂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中国登山队征服了一座座世界高峰,征服珠穆朗玛峰成了终极目标,这时候组建新的珠峰登山队被提上了日程。目标是争取在1959年3~6月间,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从北坡登顶珠峰难度极大,世界登山界早有定论,从北坡登顶是“死亡之路”,连乌都飞不过去,在世界上还没有登顶成功的先例,年轻的中国登山队能成功吗?他们被世界舆论推到了风吹浪尖,全世界都在等着看中国登山队的笑话。

中国登山队憋了一口气、国家也憋了一口气,刘连满和他的队友也憋了一口气。新组建的登山队,开赴西藏,把大本营地扎在了五干多米的珠峰下面,当天就升起了艳阳的五星红旗。

驻扎在珠峰下的登山队,挑选出五十多个人,共分成了四个登山队,其中组成了主力登山队,刘连满就在其中。他们张开了紧张而坚苦的适应性训练,在高山雪域高海拔训练,对年青的队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们不但要完成生理极项训练,还要学习生存营救等基本常识,确保在出现异常的情况能够自救。刘连满和他的队友们,只有一个信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当中。

《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中国登山队只有登顶7500高度的登山记录,而且环境相对平稳,要登上世界屋脊八干多米的珠穆朗玛峰,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他们必须严格训练,周密计划,以确保万无一失。在正式登顶前还要进行三次高山行走,挑选出最终登顶的突击队员,同时还要运送物资和装备建立更高的营地,以备后需之用。

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第二次高山行走,到达了7000米以上,就有队员因高山反应强烈而牺牲了,有的队员严重冻伤,现实是非常残酷的,教训是沉重的。队友们来不及悲伤,又组织了第3次高山行军。

这次他们分别在7500米和8500米处,建立了四号营地和突击营地,挑选出了登顶主峰的突击队,由十个人组成,其中刘连满是主力中的主力队员,其他的队员大多分到了运输组,负责后勤保障任务。

要登上8500米的珠峰。难度堪比登天。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登山队员显得异常渺小。雪崩,极寒,空气稀溥,食物短缺,突发状况,随时威胁着登山队员的生命安全。

突击组的队员们不断有人生病,冻伤,不得不放弃登山行动,他们泪流满面,心有不甘。有的人不愿意撤下来,发誓死也要死在珠峰上。但登顶珠峰不能凭一腔热血。他们有的人冻伤了手脚,有的失去了双腿终身残疾,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荣光,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为了赶在最后一周的好天气里登顶珠峰,登山队确定了最后突击组人员,一共五个人,他们分别是组长王富洲,组员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和许竞。他们将从85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正式开始登顶珠峰的壮举!

当他们赶到突击营地时,发现只有八个氧气罐,而且有的还不满,经过计算,从这里到珠峰顶,每人最少需要两个氧气罐。也就是说他们中间之少有一个人必须放弃,而此时队员许竞身体出现了异常,为了不连累其他队员,他主动的放弃了登山。

剩余四个人在组长王富洲的带领下,艰难攀爬到达了8700米的“弟二台阶处”,这里是名付其实的拦路虎,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一段4米高的近乎垂直高坡,挡在了队员们的前面。

他们体力消耗巨大,稍作休整后准备攀爬。队长王富洲率先尝试了几次,没有成功,其他人纷纷尝试,都没办法成功。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难道就这样前功尽弃吗,大家都非常的着急忧心。

这时候刘连满主动站出来,果断的提出由他来做人梯,把其他三个人送上去。因为他的体力最好,别的人没办法完成。大家想想八干多米的高度,要把一个带装备二百多斤的人在肩头扛起,绝不是闹着玩的。

大家别天他法只能同意,刘连满首先送王富洲上去,他吃力地咬着牙扛起王富渊,王富洲同样吃力地钉下抓钉,艰难地登上了陡坡。短短的四米,他们真真用了二个多小时,他们成功了,刘连满累倒在地上晕过去了。

当刘连满再次醒过来周围一片漆黑,他确定自已还话着,他稳定了一下情绪。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拿起铅笔。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钱,为队友们们留下了最后一段话,他已经做好了牺牲准备。

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就交给你们去完成吧!我的氧气瓶里还有氧气,就留给你们三人胜利回来时再用吧!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写完了这段话,他把身上的氧气瓶取下来,放在身边,然后平静地睡过去了,他很释然,心中异常的平静与轻松,他要到自己的梦里去分享队友们成功的喜悦…

其他三位队员终于在凌晨登顶成功,他们再没有精力庆贺,他们慢慢地拥抱在一起,做了短暂的体息,然后在山石下埋入带去的信物,拍照留念,以此证明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成功。

虽然在登顶珠峰的照片里,没有刘连满,但大伙都明白,如果没有刘连满做出的牺牲,其他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刘连满功不可没。组长王富洲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夜带领大家下山,他们牵挂着刘连满。

床幸的是刘连满并没为死,队友们看着他留的纸条亲热泪盈眶,他们把刘连忙抬下来珠峰。中国队登顶珠峰成功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世界各大报纸纷纷在头版予以报到,影响是空前的。

《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国家登山队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欢迎登山英雄归来,给予了他们极高的荣誉,当然登顶成功的人只有三名: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刘连满并不在列,所以好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但刘连满并没有任何情绪,他一样分享了这份荣誉,登山队奖给他一顶登山记念帽,他珍爱了一辈子。

因为这次登山刘连满虽然保住了生命,右腿严重冻伤,在加上充当人梯,肺部机能严重受损,落下了终身残疾,接下来在医院里治疗了一段时间,稍微有所缓解!他不愿再给登山队增加负担,果断地选择了退役!依然回到了一别三年的村子。

刚回到家里的那几年,他曾经几度偷偷痛哭过,伤心过,但他伤心过后,依然担负起了家庭的劳动重任,孝敬赡养年迈的双亲,只到他们相后入土为安。他已经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因为他的为人不错,有好多好心人想为他作媒,都被他一一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他不想连累别人一辈子。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孑然一身,拖着伤病的身体,放羊砍柴,种地,过起了简单而孤独的生活。但他对大山的热爱却越发浓烈,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对山的顶礼膜拜,虔诚庄重,他敬畏大山,热爱生命,他为自已的选择感到自豪,他常常想,他是大山的儿子,他的骨子里流着大山的澎湃血脉!他就是被人们忘却的刘连满!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主人公真人真事,就在家乡的一个小山村,往事已尘封在历史中,偶然一次在他家里的老屋里,看到了他的照片,了解了他的事迹,把它记下来,分享给大家。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今天看来已淡如云烟。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先辈们,总能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他们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永远的去学习。欢迎大家批评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情缘》故事记‖大山的儿子(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dq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