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与生活闲散世相
新高考真的来了!7大问题解读,让你彻底读懂!

新高考真的来了!7大问题解读,让你彻底读懂!

作者: 未来人才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7:10 被阅读32次

新高考真的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2018年底网爆广东将实行“3+1+2”高考改革方案,随即被官方“辟谣”,称方案的具体内容还在审议当中。新高考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考生、家长、老师都很着急,迫切想了解新高考的相关消息。

近日,教育部终于公布了最新的消息:

教育部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8年,上述8省市已就启动改革工作对本地教育系统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目前,8省市结合本地高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实际,因地制宜制订了改革方案,将由各省向社会发布。

这8个省份的具体改革方案是什么?2018年12月7日至8日,最新高中课程标准的审定者、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教授,在上海中学举办的“2018年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高中课程建设的现代性实践”的报告。

申继亮教授在报告中透露,8个省大部分省改革差不多一样,变成3+1+2。1,物理和历史选一个,然后4选2,这个对高中的教学管理会减轻一些压力,这个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高考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各省市已经公布的政策基本大同小异。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下面的相关阅读中有详细介绍。

☆ 文理不分科:数学取消文数和理数;理、化、生、政、史、地(浙江还有通用技术)任选三门参加高考。部分地区对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制

☆  英语听力(部分地区有口语)和笔试分开,部分地区一年两考,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  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  逐步取消高招录取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

在新高考改革中,打破文理分科的“3+【6选3】”模式格外吸引眼球。那么什么是“3+【6选3】”呢?

“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6选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选择的3门科目。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6选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这样的改革,具体带来了如下的变化:

一是在录取模式上

由原来“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二是在考试科目上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科综合科目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仍为150分。

三是在考试时间上

由原来的6月一次进行所有科目统一考试改为分两次进行:选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学期高考前,统考科目仍在6月。

四是在外语考试上

由原来的学生外语科目只能考一次改为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五是在计分方式上

考试总成绩由原来的各科成绩直接累加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加上3门选考科目按等级折算的相应分数。

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3个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成绩按等级赋分。根据规定,选考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确保考试成绩真实可信。

“学考”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简称,即获得高中学历的必要考试,学考难度很低,只要全部及格即可拿到高中毕业证。

学考一般不评分,只有A-F这些等级,成绩也不计入高考。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要求绝大部分学考科目成绩必须为A,因此参加自招的考生要稍微重视一下。

“选考”是高考改革后从理、化、生、政、史、地(浙江等省还有技术)中选考三门计入高考成绩,地位相当于原来的理综或文综,只是不强制规定学科而已。

选考科目采取赋分制(下个问题详述),属于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但是会比改革前略简单一些。从已经进行试点的浙江和上海来看,对学考和选考科目的考试安排不尽相同。

浙江省的政策:

(1)每个学科的学考和选考同时进行,试题不同,选考的考试时间比学考多30分钟。

(2)允许考两次,分别在11月和次年的4月,取最高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上海市的政策:

(1)合格性考试(学考)从高一学年末到高三上学期陆续考完,如果有不合格的,在高三下学期(4月、6月)还有两次补考机会。

(2)等级性考试(选考)在5月统一进行,参加某一科选考的同学要先通过该学科的合格性考试。选考只考一次。

考试日期考试时间合格性考试科目

4月8日

(星期六)

9:00—10:00物理

13:30—14:30化学

15:30—16:30思想政治

4月9日

(星期日)

9:00—10:00历史

13:30—14:30地理

15:30—16:30生命科学

考试日期考试时间等级性考试科目

5月6日

(星期六)

9:00—10:00物理

13:30—14:30化学

15:30—16:30思想政治

5月7日

(星期日)

9:00—10:00历史

13:30—14:30地理

15:30—16:30生命科学

考试日期考试时间合格性考试科目

5月13日8:00起开考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技能操作测试

6月28日

(星期三)

9:00—10:00物理

13:30—14:30化学

15:30—16:30思想政治

6月29日

(星期四)

9:00—10:00历史

13:30—14:30地理

15:30—16:30生命科学

6月30日

(星期五)

8:00起开考信息科技

其他省市尚未出台详细的学考和选考方案,但是大致会在上述两类之间做出选择。但考生第一大省河南的政策比较特殊。选考科目的等级性考试,安排在6月7、8日统一高考科目结束后,在6月9、10日统一进行,且只考一次。

赋分制是按照你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统计。目前实行赋分制的地区采用如下方法:

1.卷面满分为100分。

2.成绩分为21个档位。

【举例说明】比如第13档,就是从排名前71%(前13档的人数比例之和)的考生中往前取7%的人数,最终成绩定为64分。

赋分制是高考改革中被师生“吐槽”最多的一项政策,其实,这是为了配合其他重要改革的无奈之举。

原因一:选考科目可能的组合太多,学生之间不方便直接比较。以前的学生无非文理两类,在各自范围直接算总分,很好比较。但现在改成了六选三随便组合,总共有20种组合方式,高校在录取时,理论上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比较的考生。

举个例子,某高校某专业要求必考的科目是物理。现在有两个考生,甲同学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乙同学为物理、历史、地理。假设这次考试历史、地理的难度较低,而化学生物难度较高。如果单比较卷面分数的话,很可能甲同学就吃亏了。而用这几门成绩在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比来计算分数,至少抹平了由于学科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原因二:同一个学科,如果有两次考试,每次的难度也可能不同,这样成绩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数进行比较

那有些人会问了:英语也是两次考试,为啥不实行赋分制呢?

答案是,英语属于能力型学科,而且难度系数比较容易控制。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表明,同样一个人,在英语水平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做难度系数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两套英语试题,成绩相差是不大的。

以前文理分科之后,大家都在自己的课室里不用走动,等待各科老师来上课就OK了。我们经常说的初三X班,高一X班就是行政班。

改成6选3之后,总共有20种选科方案,如果按照选科方案来重新分班,那就有可能出现有的选科组合会有很多人选,超出一个班的人数;而有的组合可能超级冷门,选的人太少了,所以原来的行政班模式就没法再满足需求了。

那怎么办呢?走班制应运而生。由于走班制方案目前尚没有什么更具体的信息,我特地找了浙江、上海等地已经开始实施高考改革的地区的报导介绍,看看他们的走班制是怎么实行的,没准我们就会效仿噢!

1. “不走班”模式

学校向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3门选考科目均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换句话说,在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把原本的20个选科组合,挑选出一部分固定选科搭配,让学生来选。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文理分科的升级版,好处是方便教学和管理,但是缺陷在于,开设的“套餐”组合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科。

2. “小走班”模式

部分学生或科目走班,将3门或2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光看这个描述可能有点难懂,给你举个例子:

①优先3科成班

依据学生的选科结果,优先将3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其次将2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最后组成1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级。

也就是说优先满足选科人数最多的选科组合,把大部分学生先固定成班级,然后剩下的再依此匹配到不同的班型。

②定两科走一科

2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一起上语数英和相同的2科,剩下的选考科目在教学班上课。

3. “大走班”模式

语数英3门必考科目保持行政班不变,3科选考均通过走班完成教学。好处在于满足学生的选择;缺点是每个学生需要走动到不同课室上课,学校课程安排比较繁杂。

4.“全走班”模式

语数英和3门选科全部走班。好处是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选择,缺点毫无疑问就是教学管理难度最大。

新高考实行后,各年级大事表:

高一上:适应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点

高一下:夯实科目基础,认知专业大类

高二上:学好各科科目,进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顺利完成学考,认知细分专业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备战选考科目

高三下:冲刺高考考试,学习志愿填报

高考改革在9月正式推动后,把人生选择前置,让学生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三年时间做好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新高考既然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质,我们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未来要读什么专业,与选科关系紧密!

(1)自律、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选修课程的自由组合,使得大部分学校必须引入走班制,学生时间会变得相对自由,来自老师的约束和鞭策会变少(类似于大学)。对于习惯了被动学习、只等老师耳提面命才能有点动力的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首要任务。

(2)善于把握时间,学习效率高的学生

由于很多科目提前高考,教学进度被压缩,学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完高中的课程,因此就要求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3)有专长或几门擅长科目的学生

除了语数外,新的高考不强制选择文理,学生在避开不擅长的学科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如果对某些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其实不妨早做准备,在高一甚至初中起就开始自学,阅读大量的书籍,报一些线上或线下的培训班。如果能在这些学科领先同龄人一截,甚至获得一些竞赛名次,那么在高考中会有很明显的优势。有专长的学生也可以冲击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只依靠学校的统一授课,被老师的教学进度赶着走,在高考中是非常被动的。

(4)有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

实行6选3以后,高校部分专业对考试科目是有要求的,比如大部分理工科专业要求物理成绩,如果不选考物理,那么就等于和这些专业无缘。因此对于早就想好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学生,会提前准备高中要走的路。而那些高一高二随大流,到临近高考或者考后才去思考大学专业的同学,通常会手足无措。

文 |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高考真的来了!7大问题解读,让你彻底读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rx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