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解完这部豆瓣9.4分,排名NO.1的动画电影,我顿悟了人生

拆解完这部豆瓣9.4分,排名NO.1的动画电影,我顿悟了人生

作者: 燕晓悦品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9-20 16:53 被阅读0次

许多人不喜欢岛国,但却不影响他们喜欢宫崎骏,他们说:“宫崎骏是世界的。”

岛国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因不满足于小岛的局限,总想着要向外扩张。

而宫崎骏的作品大多都在强调一种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关系,他宣扬的是和谐、包容、理解和共生。

他用细致唯美的画面、动人温暖的故事、精湛且具有冲击力的电影特效,打造出一个个奇幻的动漫空间,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其中,荣获鲜花掌声最多的,要数《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电影了。它囊括了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等等等等奖项。

一部能够让人咀嚼回味,魅力经久不衰的动画电影作品,就像一幅名画,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创作的全过程,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部经典动画电影的拆解版——《千与千寻官方艺术设定集》。这是一部由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揭秘大师创作灵感的秘籍。

本书采用16开大本的全彩页形式,收录了600多张图片和海量文字资料,让人爱不释手。

内容包括宫崎骏的创作灵感来源到开始构思概念草图,再从美术设定到成稿,以及最后如何让影像完成“漂亮”的数码制作的过程,每一步都尽现大师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宫崎骏说:“千寻之所以能成为主人公,绝不是因为她是个美少女,或者拥有什么稀世的灵魂,而是因为她拥有不为他人所吞噬的灵魂。

这何尝不是宫崎先生一生的追求呢?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动画电影界能够独树一帜,也正是因为拥有“不为他人所吞噬的灵魂”。

下面,咱们就来揭秘一下,这部给人以“力量”的动画电影的诞生过程吧。

01 找准定位,围绕电影的创作目标捕捉灵感

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在家中排行老二。因为有哥哥去继承家族企业,所以他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事业。

1963年,大学刚毕业的宫崎骏便入职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的工作。他凭借对电影动画的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勤奋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入职没不久,他便被破格提拔为东映动画的主要制作人,并担任了一些管理工作。

90年代末,宫崎骏看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担忧的社会现象:“小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被圈养、被守护、被疏远,以至于对“活着”这件事只有一些稀薄而模糊的感受,所以,他们只能让孱弱的自我越发膨胀。”

千寻这个小姑娘,刚开始就是一副软弱无力的样子,经常挂着一张看什么都无聊的苦瓜脸,完全就是现在这些孩子们的写照。

宫崎骏的目标很明确,他就是要为十来岁的女孩子创作一部动画电影,让她们明白,语言就是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获得别人的尊重。

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得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影片中对应的就是“名字”。

宫崎骏认为,现在是一个无国界的时代,我们必须要自己找到定位,否则就会被别人轻视。

于是,他就开始构思一个孱弱的女孩,如何在没有神奇的武器或超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适应力和忍耐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并且,她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爸爸妈妈和其他人。

当创作目标确定后,宫崎骏便进入到设计概念草图的阶段,这需要捕捉灵感,收集大量素材。

他把记忆拉回到自己小时候,那时候的岛国还被许多传统文化所包围,而现在的小孩子渐渐在单薄的工业制品中失去了他们的根。

于是,他从日本的传统造型中去寻找元素,并与现代人愿意看的故事结合起来,既要有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又要在潜移默化中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有了这样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创作团队便共同进入全方位的设计阶段。

02 团队同心,以完成度高的美术为设计目标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目标,他的面前就会“出现”一条清晰的道路;一个领头人若是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团队便能够形成凝聚力,“知道”该朝着哪个方向共同努力。

不过,“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负责作画监督的安藤雅司说:“宫崎先生先对原画进行草稿修正,然后就由我来清稿。”

他需要负责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叫“人物设定”。

“人物设定”是指在人物原画的基础上,去绘制一个人物的头部及正、背、侧等不同角度的三面效果。

不仅如此,还包括人物的发型,身着不同款式的服装造型,以及佩戴的小饰物等等细节描写。

比如,在绘制千寻身着传统制服绑袖带的细节时,安藤也不知道正确的系法,于是做了各种模拟操练,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人物设定稿。

担任美术监督的武重洋二在接到《千与千寻》这个制作任务的时候,刚刚完成《隔壁的山田君》,他说:“可能在上一部作品中用力过猛,所以初期怎么也画不出来、烦得不行。”

这可太能理解了,每次给编辑交完稿后,我就感觉大脑一片空白,立即又要面对新的写作任务时,就会卡壳……

于是,武重只好请了一周的假,开车去到宫崎和安藤一起收集素材的地方,一边放松一边写生,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重新进入状态。

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在摄影及合成环节,还会加入各种各样的数码化后期处理。所以武重要负责的,不是为了配合数码化而改变画法,而是必须得让素材的完成度高,才能经得住任何后期加工。

比如,美术相关设定会基于宫崎概念草图中的场面设计去考虑色感和光源的方向,然后去完成所有的美术草图。

再将这些美术草图分配给一起参与这个项目的十几位美术组成员,像影片开头的森林部分以及CG画面里面的杜鹃花丛素材,就是由擅长画日本味道风景的男鹿先生完成的。

本书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本片的演职表,有将近400人参与了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所有人都齐心协力,把自己负责的那个环节,按最高标准,做到了精益求精。

但是,若仅仅只有这些,《千与千寻》和其他动画电影没有区别,还称不上是一部具有“灵魂”的作品,只是拥有了漂亮的躯壳而已。

03 因为不完美,方才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曾有一句看起来很矛盾的话:“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他解释道,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这才有了希望的机会,有了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创造的可能性才大。

在这部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一些“不完美”的人性。

比如,千寻最开始就是个爱发牢骚的小姑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正因为如此,当她真正处于退无可退的境地之时,身体里涌起一股她自己都不曾察觉的适应力和忍耐力。

原来,生命在困境面前竟然可以如此强大,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帮助她逃脱了劫难。

又比如,“老实巴交”的无脸男,内向羞怯,只敢偷偷地跟在小千背后。但当他一旦拥有了砂金,便变得“胆大”起来,他从“讨好型”讨好型人格,变成了“施暴型”人格。

曾经受过的委屈,等有了钱之后,便想让他人加倍还回来。

唯一例外的就是小千,因为小千从来没有瞧不起他,所以他还是想“讨好”千寻,可是,却遭到了拒绝,千寻不要他的砂金。

这令无脸男又羞又恼,于是,他开始发狂,将所有来讨好他的人都吞了下去。

无脸男这个人物性格非常的丰满,他就是社会上那些小人物最真实的写照。

没钱的时候努力过着讨好的生活,有了钱之后,恨不得让所有人来讨好他,若是有人不来讨好,便感觉受到了侮辱。

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了自卑。

真正能够让他们放下自卑的,是“看见”自己的怯弱,放下讨好,平静地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当无脸男恢复了原本寻寂寞又温顺的样子之后,便跟随千寻去到了钱婆婆那里,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宿。

正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才构成了一部非常走心的动画电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影片中的角色,更多的是自己,是身边的人,是这个社会。

而这样的“不完美”,才是大师们追求的“完美”。

04 写在最后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却又不愿意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我们总希望生活朝着自己想象的样子去发展,可往往事与愿违,然后便开始怨天尤人。

宫崎骏说:“最终能让千寻突破难关、逃脱劫难,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并不是因为恶被消灭了——恶是与这世间一样永存的,而是因为她获得了生存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否也能如千寻一样,不去抱怨这个世界,而是努力提升自己获得生存的能力呢?

这是一本拆解经典电影制作过程的书,它不仅适合美术设计从业人员作为手边的资料书,也适合普通人通过了解一部经典之作的创作历程,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毕竟,大家都和千寻一样,生活在一个打怪升级的世界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解完这部豆瓣9.4分,排名NO.1的动画电影,我顿悟了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dv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