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点13分,突然想读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事实上只是读了他开篇讲福克纳的。有可能是这本译林的书的装帧很吸引我,精装硬封面封底,通体是看起来似乎带着一点灰的深蓝,乌突突的感觉,封面右上角有一小块烫金的形式印着书名,只不过这一小块也是深蓝色,但略微和封面有所区别;底部则是“译林出版社”字样。书的封底有四行字:“看似安静的阅读实质动荡澎湃/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阅读/共鸣也好,反驳也好/都是缤纷时刻的来临”。比较喜欢,与来临为伍,有所感有所悟,但尽量不发生冲突,哪怕关系。
刚读了一篇写福克纳的,我其实是想反驳的,只是不会很凶。这一篇很短,加起来不过四页纸。福克纳我没读过,但刚刚读完唐诺的《在咖啡馆遇见14位作家》,其中有福克纳。一是篇幅,唐诺用了很多笔墨(其他作家也是),所以他会说的更深刻。而相较之下,余华就显得“干净、清新”很多了。这当然不是两位作家的比较,甚至不是二位对同一位作家的看法的高低角逐,只是刚巧我读的比较近而已。但我仍然不得不想重复,余华的这一篇“威廉·福克纳”的篇幅极短,想让他有更深刻的剖析是过于苛刻的。
我曾经和一位身边读过很多书的朋友探讨过,修辞,或直接说比喻好了,它被用得再巧妙、绚烂、让人惊喜、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扎实的书写么,或者说可以被读者认为是扎实的书写来看待么?余华这一篇其中他谈到福克纳的作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占了比较多的篇幅:“这就是福克纳的作品,像生活一样质朴,如同上山的石头和水边的草被,还有尘土飞扬的道路和密西西比河泛滥的洪水,傍晚的餐桌和酒贩子的威士忌......他的作品如同张开着还在流汗的毛孔,或者像是沾着烟丝的嘴唇,他的作品里什么都有,美好的和丑陋的,以及既不美好也不丑陋的,就是没有香水......”不继续誊抄了。不谈作者的名气等非书写的东西,我只是想知道到底什么是质朴的如石头和草被的文学作品等等,是粗粝的,还是干燥的,是使皮肤有刀刮感的粗粝,还是手指长时间夹着粉笔后的那种干燥;或者这些东西作者是想读者自己领悟出来?但反过来,基于它随笔或散文的性质,我也反思,会不会是我苛刻了,人家就是想表达一种读福克纳之后的感受,或许觉得比喻的形式要比直接表述更形象。到底是直给,还是修饰(可能是委婉的),是情节的直给或委婉,还是信息的直给或修饰的方式,亦或表达情感的直接或婉转。文无定法,我不知道哪个更合适。那,说起比喻,很容易联想起村上春树,我是他的忠实书迷。但喜欢归喜欢,喜欢他的情调之余,慢慢读的多了,也会从他绚烂的比喻中“清醒”过来:真的漂亮,但漂亮之余呢?也或许可以不管“之余”了,漂亮就好。只不过我总会带着少量的怀疑。
所以余华的这本书的封底这四句写得好,不重复誊抄了。总之,就是有激烈的交集,并能享受它,最后还能相安无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