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的夜行》
本书是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著名的《秋天的怀念》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还有多篇更加出色的带着哲学意味的体悟,以及一直没有欣赏过的《病隙碎笔》若干篇。怪不得要了解一位作者,需要把他的作品通读。一两篇文章,往往管中窥豹,不能看到其性格的全貌,难免会以偏概全,中了片面的毒。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史铁生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病弱的、压抑的天才,胸襟也有点儿小,看他的文字“想来”并不怎么痛快。
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以上的观点,也使我赧颜。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一气呵成地看完,而是断断续续,拣点空闲的时间,有时候躺在床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没办法,太累了。每天几乎都是6点多起床,12点才入睡,整个人相当疲惫,精神状态也不算非常好,总在犹豫、怀疑、彷徨,各种举棋不定。忙也有忙的好处,生活相对纯粹,独处的时间正好拿来看书写文,也给自己留有了思考的空间。
随着史铁生的文字深入,心鼓跟着缓慢震动,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可能当你健康又衣食无忧,婚姻幸福又有好友相伴,根本无暇去理会“我们从哪里来,在做什么,到哪里去”的疑问,当你牢牢扎根在土地上,有所依傍,又怎会抬起头仰望星空呢?
所以病痛、残疾,处处受到命运扼制的史铁生才开始从心出发,慢慢去审视这番命运的轨迹,慢慢从怨愤的泥淖里挣扎出来,去宽恕生命的不完美,一个新的自我逐渐生长。他说:“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便是我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
史铁生在本书里多次提到尼采的那句——“要爱命运”。我很喜欢他的“扶轮问路”。谁能一下子就击破命运所带来的迷茫、困顿,谁不是一辈子都在“扶轮问路”?尽管知道命运的多姿多彩,才组成这个充满变数的有趣的世界,可谁不是依旧耿耿于怀?
当然以我的尿性,自然不会同一时间“独宠”一本书,纸书看《自由的夜行》,电子书我看我非常喜爱的作家毛姆的《刀锋》。两者似乎毫不搭旮,却奇妙地给了我同一种思索——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刀锋》里的伊丽莎白是个相当聪明的姑娘,一开始还以为她恋爱脑,是个傻白甜,直到她和未婚夫解除婚约后,对文中的毛姆先生说的一段话:“我知道这个决定合乎常理,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会认为我别无选择。我也知道不管以务实观点、人情世故、基本礼节或是非对错的立场来看,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可是,我的内心深处隐约感到不安,觉得如果我不要那么现实、那么计较得失、那么自私,态度清高一些,就会嫁给拉里,两个人同甘共苦。如果我爱他爱得够深,就不会在意外界的眼光。”——看到这段话,我差点要拍案叫绝了。毛姆果真善于洞察人性,句句偏僻入里,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拉里代表着纯粹的理想,伊丽莎白便是和理想解除婚约的芸芸众人。世人哪个不是清醒地放弃理想,和庸俗为伍?所以,取舍从来不易。在毕业出来工作的一年多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摇摆了。
好了言归正传。或许正是因为史铁生的病——说起来有点残忍——他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吧,有时候命运待你不够亲厚,你也必须得拥抱他。史铁生自然也是意难平,暗搓搓地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命运,到后面他却说:“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
看得我一身冷汗。
因工作之便,接触过不少00后的学生,现实得可爱,冷漠地惊心。犹记得当年我们看《感动中国》,看得泪眼汪汪,深受触动;而他们这帮学生,不仅不感动,还觉得十分好笑。当然并不是在讨伐他们,只是怀疑,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生活得安稳幸福,那还能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吗?
史铁生多次提到《士兵突击》和许三多。相信不少看过《士兵突击》的人,都被王宝强的三多深深折服吧。虽然我爱的人是老A队长袁朗,但对三多的那句“好好活”也是记忆犹新啊。史铁生说:“面对无限的外在,走到哪一步才算是成功呢?”所以,意义这个东西,就跟宇宙是怎么形成一样无解。它不是一个判断题,不是一个选择题,可能是一个开放性作文。
各抒己见,开心就好。
那么,回到本书的选题——自由。何为自由?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真正逍遥,就要忘我。可人真能没有牵绊吗?今年看了《悟空传》,在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多傻。处处都是我我我我,能放下我,能顿悟这空,就没有这么可爱中二的斗战胜佛了。
其实人生而不自由,一个“我”就能把你牢牢栓死。我们能得自由吗?可能尘埃落定、入土为安时便是自由之时吧。
史铁生最后说:“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终有一天会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那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
所以,其实我也爱这不自由啊,能不死就不死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