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2年6月的一天。
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城里,发生了一件爆炸性的新鲜事:一个好端端的大男人,因为长得太好看,被当时热情似火的南京市民活活给看死了。
听后一定很纳闷,见过老死的、病死的、遭遇不测死的,还有因为长得太帅死的?
没错,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这位因美貌“消香玉陨”的美男子叫卫玠,《世说新语》里记载:“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阶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时光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朝,提起卫玠,绝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比现在的许多明星都能引起轰动效应。
因为这位大帅哥实在太帅了。
小时候的卫玠就长得玲珑剔透、宛如璧人,他有个舅舅叫王济,时任骠骑将军,风姿英爽,气盖一时,是有名的美男子。
有能力长得又帅,娶了常山公主,成了晋文帝的女婿,这位帅哥每次见到外甥都自惭形秽,感叹道:“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和卫玠在一起,就好像有颗珍珠在身旁,光彩照人,没我什么事了。
并且卫玠一出去,最郁闷的就是交警,你没事不在家呆着,出来堵塞交通来了。
《晋书·卫玖传》记载:“卫,总角乘羊车人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卫玠乘羊车去闹市,所到之处,立马引起人群的骚动,见到他的人都说:“这是谁家的玉人啊”?
一传十、十传百,几乎全城的人都跑来围观,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就差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了。

可这位大帅哥虽然生了个倾国倾城貌,却也有个多愁多病身,他的职业是“清谈”,就是辩论演讲家。
可别小瞧这个职业,魏晋时期清谈是很多名士热衷的学术活动,谈的最多的是老庄哲学的抽象哲理,不仅要求学养高、口才好,还得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做支撑。
卫玠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最高记录是和另一位清谈名士大战一晚上,听的人神魂颠倒、血脉偾张,太刺激了。
卫玠本来就身体羸弱,工作又耗精力,好不容易出来散散心,围观人又像一堵墙、密不透风,得打招呼吧,心里压力也大,终于体力不支,病入膏肓,一命呜呼,时年二十七岁。
唐代诗人孙元晏后来很气愤,写了首关于卫玠的诗:“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你们这些看热闹的,把美男子看死了不知道吗?
这才是真正的“帅死了”。
镜头拉到现在,2003年,BBC曾拍摄了一部电视短剧《拜伦》,里面有个这样的场景:诗人拜伦,周旋于舞会上的淑女贵妇之间,谈笑风生,他的穿着得体而考究,眉眼笑得那么好看,把所有女人都迷住了。
诗人优雅地说了一句:“要成为一个诗人,要么恋爱,要么忧伤”。贵妇们咯咯笑了起来,拜伦也跟着笑,愈发迷人。

拜伦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他被当时的女人评价为“最具魅力的男人”、“最完美的情人”。
不光诗写得好,拜伦长得也好,身材修长,标准的美男子阿波罗的形象,并且皮肤雪白,女崇拜者说他像“一块通体透亮的白玉”。
为什么有时候把帅哥叫“玉人”,帅气叫玉树临风?深的来说,温润如玉,说君子比德于玉;浅的来讲,青山不异、白玉无瑕,是因为玉的洁白。
从这点来说,对于美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我们古代有个成语叫“傅粉何郎”,说何晏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特别是魏晋那会,特别推崇“白”,不光女人,男人也用美白护肤品,皮肤白,一白遮百丑,五官再端正点,就给人以美感。
扯远了,接着来说“玉人”拜伦。

拜伦特别在意自己的身材容貌,竭尽全力地与发福作斗争。
第一,少吃不多餐。每天只吃一小块蘸了醋的土豆或一小勺米饭,偶尔想换换口味,那就吃两块饼干,喝上一杯苏打水,肉、奶等蛋白质食材是坚决不碰的。
第二,保持运动要加量。长期坚持击剑、拳击、骑马、游泳等运动,耗掉多余脂肪,按说这种饮食习惯也没事脂肪要减的。
第三,持续理疗不松懈。打英国板球,身上穿七件内衣捂汗来减肥,每星期还要洗三次土耳其蒸汽浴。
一看这就不科学啊,身体运动量大,写诗费脑力,还要赴情人约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终于导致了高度营养不良,出现病变。
据说拜伦患有严重的胃病,每晚痛苦难捱,不得不靠喝鸦片药酒入睡,到后来,药物都不管用了,人至疯癫状态。
选择帅要付出代价的,在拜伦度过三十六岁生日后不久,便告别人世,又是一个“红颜薄命”。
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
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道。
这是拜伦自己写的诗句,他不仅这样劝别人,自己也彻底接受了他自己的劝告。

有时候,美和健康是不可兼得的,就这样,花样美男,放浪花丛,留下盛世美颜和万古诗篇,悄然而逝。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只能这么表达了。
想想世间能有几个像卫玠、拜伦这样才貌双全的大帅哥,我们大多数人带着一张普通的面容,奔波在摇摆不定的日常中。
美丽的容貌并不一具备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能,可以遮羞包丑,一如美丽的花瓶不妨单薄、华而不实。
所以,不要光看那江面平如镜,更要看水底万丈深。

更何况,太帅了,也有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