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追求优势地位的本能冲动的力量,因为人一出生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同性。——阿德勒
《人生》是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以前一部分量很重的中篇小说,两部作品堪称路遥的“小说双壁”。相比于双水村众人的火热奋斗,高家村一干人物的“人生”境界似乎不具催人上进之遒劲力道,主人公高加林也不像孙氏兄弟能赢得一致青睐。高加林渴望“脱农入市”改变其农民身份做个城里人,他对土地疏离、对劳动欠缺激情,对“金子一样”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情感上背叛,对知道“十四种能源”的城里姑娘黄亚萍优越现实的趋赴等等,让高加林变得不完美,滚落成了个普通人。可就在他对农民身份和劳动生活的出走—回归—复出走—又回归的滑行中,倒成了我们反关自身的镜子。
与书本打交道的高中生活,帮助高加林短暂出走于土地,不用背负农民身份的包袱,凭借知识就能引来侧目。毕业后乡办教师的背景,也不用即刻刨挖土地,直到大队书记的儿子靠走后门顶了他,才不得不回归土地。做回农民的高加林,有知识有向往却不得不禁锢于土地,在城里人面前自卑虚荣,在村里人面前又显得与众不同,精神的纠结痛苦远大于肉体的繁累。
可命运总爱捉弄弱者,一向缺少社会资源的高加林因为叔叔的意外高就而鸡犬升天,被别人走后门变成了“公家人”。工作上风生水起,还和城里人谈恋爱、穿干净整洁的衣服,甚至有希望去往更大的地方。但一场举报闹剧,让高加林一夜间又变回了农民,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巧珍,这个他真正所爱的农村姑娘。
高加林改变命运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村里老人眼里,他是土里的一根苗,根应该扎在土里,不该是颗豆芽菜,根上不粘土。是的,在固化难改的现实面前,高加林实现理想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挣扎,因为“现实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但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追求优越的精神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不甘于现状的尝试,这种精神品质无可厚非,只是外部藩篱由不得他靠一腔热血就能打破。庆幸的是,回归农民身份的他,并没有丧失良知,从他对爱情的重新认识和自我反思中足见他骨子里仍保有可贵的真挚。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为我们创设的一个极具理想、激动人心、自尊善良、崇敬劳动的精神世界,那么《人生》就是路遥对现实世界的写实主义描绘。理想是用来驱散颓废阴霾的,现实是用来提点真实人生的。我们活在高加林的人生里,有时也需要黄土地苍老温情的理想力量抒怀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