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心理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对自己的律师工作以及生活有所帮助。在律师行业时间久了,会习惯性变得越来越理性,内心越来越坚硬,这不是我们律师真的冷血,只是在在代表当事人争取权益的时候,无论是当事人要求,还是自我要求,都会绞尽脑汁能达到一个最满意的结果。逻辑清楚,义正言辞,不卑不亢,吹毛求疵,是工作需要也是工作常态。所以,没有一定的修为,很容易会把生活过成了工作的翻版。
作为一个新晋心理咨询师,很希望既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当事人的法律问题,又期望能能够利用学习的心理学知识缓解当事人的焦虑情绪,能够更好的和当事人相处,稳定客户,同时希望能够服务好一个客户,然后带来源源不断的其他案源。
写到这里,君可能已经发现,我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并不单纯,过于功利。我承认自己希望收益最大化的这种心理,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理念,这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效率提高的原动力。
我最初是想法是能够缓解高强度工作带给自己的压力,能够调整自己将工作和生活混同的状态,能够与当事人更好的沟通交流,渐渐的更希望能够间接的为自己的律师行业带来收益,正是这种想法,让我的这两种角色产生了冲突。
最明显的体现在离婚案件当中。因为一般的经济纠纷,当事人对于律师并没有那么大的情感需求。有一个离婚案件的女当事人,老公多次出轨并第二次起诉要求离婚,对两个生病的女儿不闻不问,而女当事人坚决不同意离婚。
女当事人是典型的农村妇女,认为老公虽然对婚姻不忠,但是自己能咬牙原谅,坚决不能接受离婚,在我办公室情绪失控。当时我刚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想想正可以借此做一个心理辅导,稳定一下她的情绪。于是我充分利用我的共情能力去倾听,她在我办公室整整坐了一个上午,到中午时分她的表达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而我的大脑却十分疲累。第一次感觉,这么认真的去听人说话,并且要记录要点、适时反馈、情感辅导,是一件如此耗费脑细胞的事。这一次虽然很累,但是却满足了当事人的倾诉欲望,她满意的离开了,也暂时满足了一下我的虚荣心。
然而,在这个案件中我的倾听之旅才刚刚开始。这位女当事人情绪极为不稳定,易焦易躁,情绪一不好便会打我的电话进行倾诉,,滔滔不绝讲述她的艰难困苦与不容易,老公如何对不起他,而且每次都是以半小时为单位往上计时,如果不打断则没有终止之意。刚开始我觉得耐心去倾听,我的这种耐心让她更加没有事界限,有时会早上五六点、半夜十一二点打我电话,对那些生活细节不断的重复。
这个时候我发现她的电话以及不定时的登门拜访,已经对我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我的电话已经成了她的情感热线,而我在她眼里已经不是律师,也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扮演的知心大姐姐的角色。
因为律师不会花时间进行情感辅导,心理咨询师只会在付费的固定时间内,进行心理辅导,而不是像我现在的状态:24小时免费情感热线。

当我发现出现这个问题时,它已经严重干扰了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我开始向督导求助。
其实,我们在有多重角色时,会经常将角色混同,最终因角色不清、职责不明而陷入混乱,发生导致背离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的行为。
当事人在诉讼案件委托你以后,我需要扮演的是律师的角色,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办案经验为他争取最大权益,这个时候心理学知识只在后台起到辅助作用。如果在个案咨询中,则是以咨询师的角色来对待你的来访者。二者不可混,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与当事人的关系和办案质量。
想想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过度关于对方的工作,父母过多的干预子女的家庭,则是造成很多家庭矛盾以及离婚的重要原因。
家庭成员之间角色不明,界限不清,过度干预,以甲种身份干预乙种事项,且振振有词。当我们也角色不清时,则会觉得他明明没有道理,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所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分辨自己的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