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喜悦

在饱满时,生命即宁静,因为没有欲求,没有不足,亦没有恐惧。
周末的时候,包了饺子,这次做的饺子馅儿很好吃。中午因为不太饿,就没有吃几个。晚上剩下二十个,给先生吃了,自己吃了面条。那个时候,应该是有些小遗憾的。
昨天,又想起周末的饺子馅儿,真的很好吃呢,再做一次吧。于是,昨天又做了饺子馅儿,和了面,中午吃饺子,晚上又吃饺子。
今天中午又吃了饺子,可是在某个饺子进入我的口中的时候,突然觉得“够了”。不想吃了,那个满足感出来了。因为没有什么想法了,感受到宁静油然而生。
在满足里,人是没有什么欲望的,或者说那个欲望根本生不出来。正是因为那个“小我”从来没有被满足过,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因为看不见内在的发生于演绎,这样的折腾就变成了我们的人生。
对自我的了解与认识,是需要观察的,很小的一个发生,便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不管自己年龄有多大,经历有多少,积淀有多少,经验有多少,依然不影响自我的认识。
这和自我,以及自我所建立起来的一切观念与经验没有关系。那些观念与经验对于生命而言,不过是一层又一层的外壳,就像洋葱一样,虽然被一层层包裹,可是这些包裹也都是相似的缠绕。
那个核心只有一个,即生命,即因缘的聚合。在某种助力的推动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看似完整,却一点也不完整的碎片。而每一个碎片,都可以进入到那个完整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切入进去,了解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观察过自己内在那个真实的发生,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外在的问题上。
大概,小时候,或者后来也有类似的发生,有一些好吃的,自己没有吃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再去做,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就好了。
可是我们不会这样想,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是因为别人分吃了这个东西,因为别人自己没有了……
我们能够演绎出来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没有满足自己的根本欲求,却会把关注点放在那个“东西”的多少,放在自己能不能得到上。大概就是这样的模式吧,因为匮乏,因为没有满足,进入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没完没了地演绎着,也继续匮乏着,不安着。
满足之后,即是宁静。
后来,发现了一个问题,人其实并不喜欢宁静,是的,这里说的是“小我”,它不喜欢宁静,不喜欢简单,它喜欢复杂,喜欢竞争,喜欢占有,贪婪……它总是喜欢刺激性的。
不满足,或者不知足,并不是某个人的修养问题。最多只能说,还没有看到自己,没有什么值得批评或者评判的。
因为看见这一切发生的,只有自己。我们没有资格评判任何人,即便他好贪,也不足以被评判。因为他并开心,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满足的。
当我们开始深入观察自己这个存在的时候,会了解许多发生,比如欲望的运作,恐惧的运作;也会结束许多发生,比如抱怨,无限度的纠缠与延伸……所有这些都会结束。
生命有无限可能性,因为有无数助缘的存在,任何因缘结合都有新的发生。但生命也是简单的,看见这些因缘聚合的结果,随顺这些发生,日子就单纯起来。
20211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