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也都听过许多大道理,也都能理解,但是你真的能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吗?很难说。要不就是你只是理解没有经历过,所以这个道理只是从你脑中一闪而过,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罢了,并没有内化为你的东西,你也无法明确的用到生活中去,用到自己身上去。可是有人该说了,难道什么东西都必须经历一遍,有惨痛的教训我才能内化,才能真正懂得很多道理吗?可是不是各方面经历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啊,而且有的经历代价是巨大的,也不可能每个都一下啊。确实是,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呢?在学习了一条道理后能真正内化,或者说基本上内化,即你很清楚这个道理的深刻含义,用在什么场合,对待什么人什么事合适。不需要多,一天学透一个道理我觉得其实就是很大的成长了,很多人一天要不就是浑浑噩噩的打了一天游戏,要不就是累了一天的工作除了物质上有些许收获外再无其他成长。
我觉得我们对待一个道理或者准则不是说知道什么意思就行了,要分析思考,最好拿张纸出来,由这个道理你看到的背后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个什么原理方法,有什么用,生活中可能自己会用到它吗?什么场合用?我以前有遇到类似场合但没有采用这个方法而后悔了吗?过去现在将来,通过过去的反思这个原理方法的作用,思考现在自己有什么困境适用该原理方法吗?将来会用到吗?什么场合用,用了有什么好处?等等,这样也是我想的比较浅的东西,但是与一个原理方法相关的东西其实非常多,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所以说一天学习一个道理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又有人说了,我当时可能分析这个道理分析思考的很透彻清晰,可是后来又忘了怎么办?不也相当于学了就忘了吗?
这也是我来简书的一大原因,我想让自己每天都成长。通过写东西记录下来我的成长。事实上写出来的东西不仅仅是记录的功能,记录首先确实是自己的成长记忆,以后还可以翻看,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输出。怎样学习是最有效的吸收最多的呢?答:输出。这个道理应该大家也都懂,你学了东西不一定代表你就会了,你能条理清楚的讲给别人听才真正说明你掌握了,另外在教他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所学会巩固,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发现,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了一个东西,想去硬塞给他人教给别人,他人还不一定乐意呢。而且即使有人愿意倾听,你教他与他讨论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当然毫无疑问效果比较好,也可能达到最大吸收效果。但是性价比就不一定高了,而写作也是一种输出,文字输出,你在分析表达过程中也是在思考在整理输出的过程。你写完了,并且有理有据,别人一看就觉得有道理,那你肯定是真正学到了吸收了。
我建议最好是先在纸上画类似思维导图的结构图,充分分析后再把自己所见所想逻辑性很强的写出来,这样能保证输出的质量。另外你写的东西,可以经常回看,也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自己遇到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很快回看,并且立马把知识看懂并用在自己困境里。
另外,用输出倒逼输出,见证自己的成长,如果你连续几天一点想法都没有,也没东西值得自己分析思考并尝试输出的,比如假期生活。有时候确实是这样,因为假期可能精神状态比较低迷,也可能是每天的生活固定没有什么经历,这时候怎么办呢?
那就是要读书,读好书,一本好的书像是作者在和你对话。读书并不都有益,你读的书本身思维逻辑混乱,没有任何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你输出质量也不会有多高,甚至有些书籍内容只讲表象的东西你可能会被误导。比如一本工具书说内向不好,要教你怎样变的外向?事实上内向真的不好吗?内向的人一般来说具有话少、冷静、细心,专心等优点。祸从口出,话少的人可能在思考清楚后再表达。另外这里读书不单指书籍,一些高质量的微信号的推文也是阅读。作者的一些经历、想法多多少少会有交集,也会引发你的思考点。抓住这个点,画出思维导图,深入思考,并尝试输出,文字输出(比如找个类似简书这样的平台),或者对象输出(教别人与别人讨论,教学相长),以达到最好的知识吸收效果。
用输出倒逼输入,见证自己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