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行业频频爆雷早已屡见不鲜。安徽泗县假疫苗事件、山西疫苗致死致残儿童事件、广西来宾假狂犬疫苗事件……此次长春长生生物、武汉生物或许也只是冰山一角。
而一篇《疫苗之王》更是引爆整个舆论圈,它揭露了在中国疫苗市场上存在一个庞大的“长生系”,说是国内几家知名的生物疫苗公司,都是受到几个关系密切的人所控制。甚至还有还提到了巨无霸—央企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没兴趣去讨论“疫苗之王”的事儿。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我只在乎孩子注射的疫苗是否安全?所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急如焚、双手颤抖地打开孩子的免疫接种本,看到“武汉生物”的字眼时,脑子里“轰隆”一片空白。
待醒过神来,仔细瞅瞅,发现百白破的批次不是被曝光的批次时,才似乎心里稍安了些。
但很快,一个疑问充斥心头:“接种本”上显示的批次安全么?而且,除了百白破,在白破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两处还赫然看到了“武汉生物”的身影,它们都是合格的么?这些批次的疫苗是否曾引起过不良反应?
可是,搜遍关键字眼,我也只能从度娘上找出点百科知识,如对该疫苗的解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啥的。除此之外,疫苗的生产过程、批次鉴定结果、效果有无偏差等重要信息不见踪影。
谁都知道,疫苗是一种性质特殊的药品,具有商业属性公益属性双重属性。正因为对疫苗的真伪鉴别需要相当专业的水准。
所以,我们普通的消费者基本上对它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只能通过免疫接种站的护士嘴里,才能得到点消息。
但免疫接种人员又受到专业水平、知识素质、职业操守影响,明显的良莠不齐。比如,在这样一座还算发达的二线大都市,一位长期从事免疫接种的、非常熟识的医生就曾强烈建议我为孩子打进口的兰菌净,说是预防感冒有奇效。
可是呢,没多久,国家卫计委就做了说明“兰菌净不是疫苗,是治疗性生物制品,不能作为疫苗使用”。大城市医生尚且如此,更遑论三四线城市、农村偏远地带了。
“人”当然是重要因素,但相对更关键的则是疫苗制造、运输、使用、监测全过程的“信息黑洞”。
在制造环节,一类疫苗由国家强制性的免费接种,没有什么利润。企业生产这类疫苗内生动力不足,容易出现低端重复建设情形。
至于质量,当然难说。其是否在送检的疫苗上进行做文章,甚至跟药监部门进行权力寻租,天晓得!——反正这次长春生物就不幸被点名了。
在运输阶段,修改后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并未将疫苗批发企业剔除掉流通领域,其是可以负责疫苗的配送运输的,如何运送,是否根据疫苗需要进行了温度控制,实现了冷链储存?
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得到了保障?不知道!——反正曾经轰动一时山西疫苗事件就存在大量疫苗被高温暴露的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一类疫苗、二类疫苗全部由疾控部门进行自主采购。非常容易造成垄断,而且二类疫苗利润可观,销售企业自然是会想方设法博得疾控部门和接种单位“关注”,其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
而监测过程,则更是药监系统和疾控中心两家神仙打架,报告数据不同,沟通、交流、比较更难。消费者雾里看花、一阵蒙圈在所难免了。
火烧眉毛的问题疫苗补种、刮骨疗毒地严惩肇事企业与责任人,当然都迫在眉睫。
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比信息对称、疫苗“前世今生”全过程公开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准确记录疫苗的来源和每支疫苗的去处,对疫苗的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各个阶段进行溯源追踪,且通过固定渠道予以公开,或者让消费者根据信息代码随时查询。
而不是一味地闷在疾控或药监部门的葫芦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在,打开wifi,一套全国联网的数据库系统全能搞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