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英 ;摄影:完璧】
20世纪20年代,杨森在成都市区修马路,为了方便交通,开了一些火巷子。火巷子两边有摆饮食摊的,有治牙病的,有摆拆字摊的,还有汤圆担子、剃头挑子等。其中以卖“挨刀饭”的生意最红火。
修马路征调了好几千民工,民工都是从各县农村里调来的农民。这个乡调来修马路的农民干了十天半月又换另一个乡的,轮番替换,像走马灯似的。因为流动很大,又没有什么伙食团或食堂,他们就领饭钱到火巷子吃“挨刀饭”。

“挨刀饭”又叫“牙牙饭”。因为那饭煮的是“焖锅饭”,煮得特别硬。有人夸张地说,那饭像石头子,在河这边都可以甩到河那边。因为煮得太硬,一般锅铲木瓢使不上,必须用刀把它切成一牙一牙的条状,所以称之为挨刀饭或叫牙牙饭。
由于挨刀饭吃了经饱耐饿,所以大受民工欢迎。不仅民工光顾,就是推车抬轿的人,都喜欢去吃个“帽儿头”。
现在的成都人恐怕都不知道啥叫“帽儿头”了,可是在80年(注:本文作于2009年)前这话却很时尚。卖挨刀饭的人偶尔也来点弄虚作假,一铲子把切成牙牙的挨刀饭铲进碗内,看起来满得来冒尖尖,其实下面却是空空如也。民工发现了就来个打假,要求把下面夯实,盛饭高出碗口。其状像戴了顶帽子,因而叫“帽儿头”。
卖帽儿头的,普遍都是一张条桌三根板凳的小饭摊,饭要钱菜不要钱。不过那些菜都是从菜市场捡来的,切烂煮放点盐巴就成。
吃饭的人大小总算个买主,当然其中也有吃饱喝足,却腰无半文的“白食”者,摊主按老规矩惩罚,让其跪在地上顶板凳。
卖挨刀饭摊摊,到了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卖“涮棒汤”。届时,拿碗拿盆的买主排成长龙,生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
所谓“涮棒汤”,其实就是从大餐厅、大饭店搜集的残羹剩菜。饭摊子收回来掺几瓢水,洒把盐一煮,看起来还是“油冒冒”的。穷人花三五个小钱买一碗,还吃得乐呵呵的。末了还要自我解嘲:把骨头叫做狼牙棒,蒸肉皮叫关刀肉,鱼骨头叫篦子鱼。
(下篇:《春熙路夜色嫣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