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刚刚写到用虫捉虫,突然想起了用鸟捕鸟的事。“宁吃天上四两,不食地上半斤”,这在老家是经常听见的话。听到这话时,就会想到斑鸠,这是一种跟鸽子一般大小的鸟,叫声悦耳动听,毛色艳丽。老家叫“咕咕”。
捕鸟笼子用毛竹做成。在笼子的前面设一个机关,斑鸠的叫声会吸引同伴,同伴踩踏到机关时,就会被罩住。我也就是看热闹的份。
老宅是村里少有的瓦房,铺有楼板,堂屋的横梁上有燕子巢穴。家里的粮食,主要是稻谷,会通过堂屋前面中间的洞口吊上去。
吊绳是一根麻绳,有鸡蛋粗细,样子古老。麻绳上方的屋脊,有一个木质的滑轮。
谷物一箩筐一箩筐吊,一人在楼上拽,一人在楼下拉。
楼板随着谷物的重量,会产生振动。有一次,燕子的窝就震碎了,掉了下来。
老家认准了燕子是走富贵之家的,而且会认门,今年来了,明年还会再来。
不能让燕子认为是我们赶它走,于是,父亲就用一块小木板,在房梁燕子窝的下方,做了一个木托。果然,燕子就在木板上继续作窝。
燕子做窝很是艰辛。一对燕子会先后从外面飞来,嘴里含着湿泥巴,一口一口地砌在小木板的周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是这种写照。
不知道湿泥巴是直接找来的,还是燕子的口水湿润的。下层的泥巴干燥后,又会叠加一层,一层一层叠加上去,这要耗时几天。嘴巴都会摩出血丝。
直至完工,燕子会叼来羽毛等软的物件,把巢穴打理的舒舒服服。
燕子是捕捉害虫的益鸟,能得到村民的爱护和帮助。
当夜幕降临时,会叽叽喳喳在门前叫个不停。好像是跟伙伴们打声招呼,要归巢了。
我出于好奇,会趁燕子外出捕食时,搬过楼梯爬上厅堂的燕子窝旁,看看燕子窝中的蛋,或者雏燕。有时候,燕子飞回来,看见我在它的窝旁,就会在厅堂里转圈,着急的叫个不停,仿佛是哀求,又仿佛是警告,我只得下来,撤掉楼梯,不再打搅它的生活。
雏燕一般四五只,要喂食它们,一对燕子忙碌的进进出出。每当燕子叼着虫子归来,雏燕便伸长着头,张大着嘴巴,拼命地叫。好像应征了“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这句名言。
雏燕的嘴巴是金黄色,煞是好看。“黄口小儿”是不是出自燕子,我不得而知。我就是喜欢雏燕那种争食的样子,笨拙,期许,满足融于一身。
雏燕学飞也是挺搞笑的。
这个有点像小孩学步。那种胆怯,那种跃跃欲试的形态,那种笨拙的步伐,那种一脸不甘,那种想得到鼓励和赞许,是那样的不可言状。
雏燕学习飞行前,会站在窝的边缘,翅膀在外,拼命的扇动翅膀。有点像我在成都看见少儿学习游泳时,双手在空中划拉的样子。这样要持续好几天,要确保每只雏燕领悟了翅膀扇动的要领。
接下来就是学飞了。
雏燕学飞时,燕子会在厅堂绕飞,以做示范。然后,会停留在燕子巢穴前面,扇动翅膀,叽叽喳喳的鼓励、威胁之能事。
这时,会有一只胆子大些,自认为能行的雏燕,勇敢地冲了下来,等掉到离地还有好几尺的距离时,又晃晃悠悠飞了起来,加入到鼓励的一边去了,叽叽呀呀的兴奋不已。
其它的雏燕看见了成功的榜样,也觉得不难,就一只一只连着冲下燕子窝。
没什么看头了,我准备去外面玩了。正准备转身时,听得吧唧一声,一只雏燕掉到地上,摔得七荤八素。
燕子一家紧张得不行,在厅堂转圈嘶鸣。我把雏燕拿在手中,仔细看着。雏燕很轻,比麻雀都轻,毛色比麻雀好看。雏燕的眼镜转着,盯着我看,没有摔死呀。
我求助地看看父亲,他搬来楼梯。我把雏燕放回它的巢穴,剩下的就不是我的事了。看到燕子一家飞回窝,我转身去找玩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