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剽悍晨读分享的书是《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如何巧妙避开决策陷阱,让你的决定不再出错”。作者对做出行为决策很有研究,从书中分享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旁人决策诱导。
A、B两种或者多个选择,总是有利有弊,我们也总是在权衡之后进行了选择。
读书选择了师范专业和中文系,因为师范生有补贴而且中文专业比英语专业学费便宜。
毕业后从老师转行政工作,从伊宁到了乌鲁木齐,却始终没能走出新疆。
这些是大的选择。
走着走着,也许会想,如果选择另外一条路是不是过得更惬意从容一些。
这样的念头会出现,那就让这样的念头如流星一样,划过消失再不出现就好了。
前路是黑的,我们做出的选择,总是在基于当时自己的观念、生活境遇、家庭状况、个人见解和意识做出的最佳选择。
晨读材料很有趣。
交流、沟通、决策都存在甲方和乙方。如果我是甲方路人甲,我就学会怎样不受吸引和干扰,不去喝一杯热巧克力。如果我是乙方饮品店老板,我就会学习怎样利用人的弱点,多方位出击,用最好的销售策略和布置,更好的出售饮料。
用什么决策,要看我们是甲方还是乙方。

怎么减少外在环境干扰。
对于纵向推进和横向分类中举得事例都有认识,其实也没有想过这是销售策略,因为身边都是避不开的销售陷阱,一环套一环的让人陷入而不自知。
到了一个陌生的街道,想找个好吃的,没有美团等评价,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哪个饭馆人多,也许不一定那么美味,不过也不会差到太离谱。
这种选择似乎更容易,花费的精力更少。
怎么减少内在决策偏差。
人天生难逃一个决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应”,人通常会膨胀,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厉害、更好运、更有才干。
很有可能,觉得自己还干的不错的时候,在别人眼里也就是“一般般”。
在评估的时候,去认可肯定伙伴的功劳,一举两得,既可以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又能满足别人,发现挖掘别人的优点。
我的二姐是一个非常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总是带着善和美去看身边的人和别人的做法,教书和带班的时候是名师,家长们到处找关系想把问题孩子送进她的班里。因为再调皮的孩子都会被她收服,用她的真心、温婉、策略、知识降服了那些孩子。
和她在一起如沐春风。
怎样减少旁人决策诱导。
“别人家的孩子都学英语了”“别人家的孩子都学武术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我们在对待自己的事情上可能还会不太坚定,可是在培养教育孩子上,学什么总是让我们容易心生比较,晃动着我们的心房。
朋友、权威的介绍和推荐,让我相信我的决策比较理智,也是经过多方考证的。
今天看完晨读有些纳闷了,我这属于旁人决策诱导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