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传说和历史总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安定边疆的事迹也广为传颂,但是,事实上,人们熟知的班超和历史记载中的班超,有着一定的区别。
首先讲投笔从戎:班超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有个名气很大的哥哥班固,二十四史中《汉书》作者,东汉著名的学者。他有个当时名气更大的妹妹班昭,不仅是名闻天下的才女,更是当时东汉皇帝的小老婆。这样算下来,班超也是个官二代。只是混得不怎么样,靠着家传的文学功底,受官府雇佣抄写书籍混口饭吃。
活很辛苦,却没有多大出息,班超自然不会满意这样的工作,一天劳苦之余,他扔掉笔突发感慨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西域立功受封赏。
说是这么说,班超并没有大家想像得那样,马上扔掉笔去投考军校什么的。即使在此后,他去见人相面相士对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一番对答估计更坚定了他立功西域的想法,但班超仍然没有任何行动,“久之”,还担任了兰台令史之类的文职小官。
班超发感慨的时候大概在汉明帝永平五年,到永平十六年,班超随窦固出击匈奴,才真正开始西域攻略,期间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碌碌无为的文职生涯,如果没有窦固的慧眼识才,说不定班超就此湮没在芸芸众生里,说明除了坚定不移的志向,机遇也很重要。
再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经过:这是班超崭露头角的一战,却也有很大的偶然性。要知道,派到鄯善国的汉朝使团,班超只能算是个副手,负责人是窦固的亲信郭恂。然而,一旦发现鄯善王态度有异,班超瞒着郭恂马上召集使团开会,威逼利诱双管齐下,先是用“立大功以求富贵”引起伙伴的贪心,接着用可能会被绑送匈奴的危险激起恐惧,当大伙犹豫不定,要求和郭恂商量一下时,班超断然拒绝,他的理由是郭恂是文职官员,听到了这个计划一定很害怕,说不定就把我们的计划泄露出去了。说这话时,班超忘了他也曾经是抄书出身。
总之,班超最终说服了大伙,趁夜纵火,趁其不备夜袭匈奴使团营地,斩杀匈奴使节,史载:(鄯善)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像这样目无领导,擅自兴兵,即使胜了,班超回国后也有可能受到汉朝的处罚。他不愧是抄过书的,知道怎么把领导拉下马。班超事后向郭恂汇报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并且立马表示:郭大使您虽然没有亲自出马杀敌,但整个胜利都是在您的领导下取得的,我们一定这么口径跟汉朝皇帝汇报。“恂乃悦”郭恂很高兴。其实,郭恂被班超卖了还在给他点钱。他也不想想,班家一家人都是史官,怎么记不都是他们笔动一动的事。
了解中国的边疆史,常常感叹不知道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原王朝都没有处理好边疆问题。罗马帝国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同样把众多蛮族纳入版图,但是,当迦太基大军兵临罗马城下时,众多蛮族居然都没有背叛罗马。而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在中原强大时就归附,在中原衰落时就叛离甚至不断入侵骚扰。直到今天,边疆问题仍然是中国政治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互相包容上存在较大的不溶性,班超还有傅介子、张骞之流在西域的作为恐怕也是导致目前结果的导火索。像班超一样,他们大多抱着立功边陲、封妻荫子的目的而来,自然不惮于把事情闹大,事情闹得越大,平定的功劳就越大。于是,擅自刺杀、处死属国国王官吏,征发大军讨伐叛军,征收大量赋税以维护驻军,以所谓恩威并施来压服西域诸国,由于缺乏文明上的认同感,这种压服往往靠武力或者是个人的魅力来维持,一旦这两种力量都不存在,西域的背离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东征西讨,总算维护了西域的稳定,并于公元95年成功达成了封侯的人生愿望。他被召回内地后,任尚继任西域都护,再几年,西域反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