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读文友的一首小诗,里面有一小节的内容是“我是一条小船/我的愿望很小,想着平稳到达彼岸/夏天的雨求你下得斯文一点/求你不要让江河湖海卷起狂涛/我要过陌生的桥,走激流的湾/我要努力划动船桨,让船头永远向前”。
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有效地引发读者的共鸣。读着这一节小诗,我的思绪也被拉回了高中。当年在一篇谈及理想的作文里,我在做了慷慨激昂地阐述后,用一句自己以为特别好的句子来结尾:“在康河的柔波里,徐志摩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浩瀚的大海中,我愿成为一叶孤舟。”
作文本发下来后,我发现最后一句果然被老师划上曲线了。在印象中,作文里被老师划线的句子,大多是堪称经典的警句。得意之后,静下心来,仔细看了一下,我亲爱的语文老师在我自以为是的警句后做了“随波逐流?”的点评。那一刻,发现自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蔫了吧唧。
而彼时的我,半疯半癫的青春期尚未完全过期,偏执地认为那位语文老师要么理解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因为特别不喜欢我。而后者的可能性应该占有99%。
青春期,有的是无问西东的任性。你不喜欢我,我更不喜欢你!也就从那时候起,特别开始讨厌语文老师,讨厌语文课,每一次作文都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地写。结果可想而知,几乎每一篇都被批上“重写”两字,而重写的原因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是因为文章缺乏积极向上的意义,通篇都是颓废之语。但重写的结果是,依然剑走偏锋地继续颓废,满纸的好词好句,唯独没有好思想。
拿着那本其他同学两倍厚的作文本,心里愤愤不平。我与大海搏斗的决心在你眼里竟然成了随波逐流,那颗勇敢的心早就被你抹杀了,剩下的当然只有一颗千疮百孔的颓废之心了。
直到后来换了语文老师,而自己的叛逆期也日渐远去时,对语文的喜爱才开始死灰复燃。与此同时,我的作文也再次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有的被当成年段范文分析,印刷成铅字,年段同学人手一份;有的手抄制作成墙报在学校展览。
如今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我忽然发现自己特别感谢当年老师的那句“随波逐流?”。高中时代曾经写过很多华美或寓意深刻的句子,那些被当成范文,被制成墙报的作文我都忘了,忘了行文组织,也忘了主题中心。唯独不曾忘记“在康河的柔波里,徐志摩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浩瀚的大海中,我愿成为一叶孤舟。”的温柔与豪迈。
今天,当我再次回味这句话时,发现这其实只是属于我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一叶孤舟,或许空有一番抗击风浪的心。在真正的大风大浪之前,是无任何抵抗之力的。或许,那时的孤舟,真的只能随波逐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