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鹏
今晚参加了一个声乐体验课,学习了两点如何科学发声的小知识,现整理分享如下:
1.唱歌正确的发声用力部位:(下)丹田。
大家肯定都听过“气沉丹田”,这种说法是出于中医文化,源自生活化的说法。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感知能力的不同,导致对于“丹田”准确的解剖定位无法统一。虽然自己是学医的,但是当声乐老师问“丹田”在哪里的时候,我却不能准确的给出定位,个人认为“丹田”是一种抽象的定位,我想当然的回答说是“剑突下两横指”,声乐老师表示不对,又是解释了一番,最后我还是表示听不懂。于是上网百度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百度百科给的答案:
丹田,原是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时用的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
唱歌及说话用丹田气,特指下丹田,这可减小声带受损机会。

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明确指出,男性主要靠腹式呼吸,女性多为胸式呼吸,新生儿是靠腹式呼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婴幼儿期是以胸式呼吸为主。以前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作为知识点记了下来,今天声乐老师的传授倒是让自己从人类语言发展的角度理解透彻其中的“所以然”。
由于腹式呼吸是人的本能,人类在没有出现语言之前都是靠腹式呼吸,或者中医所说的“丹田气”呼吸,但是随着语言的习得,婴幼儿期的发声部位上移到了声带上,因此呼吸的关注点也逐渐从下丹田逐渐上移到了胸腔,最终结果就是婴幼儿在1岁以后习得语言后更加偏重于胸式呼吸。
2.唱歌时声音的控制部位在:气息的控制,或者说是气压的控制(有点抽象)。
新生儿的呼吸是在外环境大气压和胸腔负压的压力差之下,自然形成的。但是随着语言的习得,说话仅仅靠本能呼吸已经无法满足,此时需要用力说话发声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因此自然而然的借助了肋间肌和咽喉部肌群发出不同分贝的声音。
前面说过,自然呼吸靠的是大气压和胸腔负压所致的压力差。那么唱歌时声音的饱满、悦耳等靠得就是脖子以上各个发声肌肉群的协调控制能力。(说实话,要想学好说话、唱歌等必须学会科学的发声发力技巧)
声乐老师分享的第二个关键知识点:正确的高音发力部位在下颌的二腹肌。
百度百科给的定位:在下颌骨的下方,有前、后二腹。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斜向后下方;后腹起自乳突内侧,斜向前下;两个肌腹以中间腱相连,中间腱借筋膜形成滑车系于舌骨。

今天的声乐理论知识就简单分享到这里,如果有理解错误的,或者有专业的解释还请读者朋友们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