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是毋庸置疑的,说架空皇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制约的因素太多了。从根本上来说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内阁制度这样一个类似秘书机构的部门也是为了更好的为皇权服务。明朝中后期内阁制度也已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文官管理体系,除非是皇帝特别奇葩要不然处理政务是没有问题的。如万历皇帝一朝在张居正主政的时候一度有中兴之象,如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都不能架空皇权他都要拉拢冯保这样的大太监。
明朝的内阁制度只能是拿出一个处理方案也就所谓的“票拟”,最后还是要皇帝批红同意后下发到六部执行。皇帝也比较懒这样司礼监就代表皇帝批红用印,一下子太监的权力又大了起来。我们看到如严嵩在嘉靖朝可以算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可是在嘉靖皇帝面前也就是地地道道的奴才。明朝的皇帝其实是主导朝局的,内阁根本就架不空皇权。原因是皇帝有一批特别倚重的太监,太监这种人没有子嗣不会形成朋党皇帝是比较放心的。
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这么大的国家都能运转可以说内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运转的艰难可想而知。万历皇帝的偏爱和怠惰直接耽误了儿子间接耽误了孙子,这方面的责任由万历自己承担其实和内阁又有什么关系呢。明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非翰林不入阁,也就是说内阁成员或者首辅都是正规的儒家思想走正规仕途出来的饱学之士。这符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应该说在当时内阁制度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有些问题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