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人,他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与关系深度往往成反比。
越是泛泛之交,越是对其颇有好感。而真正有机会得以深交其为人的,却是非常不屑一顾。
比如我以前的老板。
有次庆祝一批新同事入职,组织Team Building,觥筹交错间老板和我们说到一个离离职的员工。
“你们部门以前有一个主管叫大邵,他这个人绝对是我见过最抠门的金牛座。他以前请喝奶茶其实都是我买的单。”
我们公司有领导每周请客喝奶茶的习惯。
“他本来家境就不宽裕,而且还在上海买了房,背着房贷,压力蛮大的。每次都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发个红包,‘大邵啊,做领导的要大方点,你拿着去请大家喝奶茶。’”
不用说,饭桌上新员工们投来了赞许敬佩的目光,也许还沉浸在“这回跟对老板”了的错觉中。
但作为在场唯一和大邵共事过的老员工,其实知道老板又在吹牛逼了。
大邵可能确实抠门、确实生活压力大,但他从来都没有请过奶茶,无论是以谁的名义。
反正在场的新人们也从不认识一个已离职的前主管。相当于死无对证的事,最适合用来塑造个人形象。
走出热气腾腾的火锅店,看着我老板的削瘦的背影,只觉得上海的2月真TM冷。
2
后来和另一个朋友聊到这事,他说了两个字,伪善。语气中颇有点不足为奇。
用他的话来说,谁没有往自己脸上贴过金呢?开始我是否认的,但连珠炮似的逼问,也让我蛮无奈的。
去年罗一笑的事件在被反转之前你转发了吗?
恩啊。
那你捐款、打赏了吗?
没有……
天津化工厂爆炸时,点蜡烛、祈福之类的文章或图片你转了吗?
恩……
其实和你有半毛钱关系呢?你真感觉心疼了吗?
没有……
所以,为了迫切地展示自己的某种立场而发一些朋友圈,这其实也是一种“伪善”。
大家不过都是俗人,并没那么“崇高”和“泛滥”的情感。不过为了传播某种个人形象而已。
这本质上和你老板其实一码事。
大家都有“伪善”的一面。有些人意淫没发生过的善行,而有些人浮想那些夸张的慈悲。
3
然后我这做医生朋友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认识一个记者。看似热衷于慈善,曾因报道一个罹患尿毒症的花季少女而名声大噪,成功为女孩凑集数十万的治疗费用。
有次在医院认识一个阿姨,同样也是尿毒症。家人求助各路大V和媒体,希望能获得援助,甚至在很火的“轻松筹”上发起众筹。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医疗费也水涨船高,所筹得的资金却如杯水车薪。
出于好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向那个记者朋友提到这家人。
朋友简单地了解了下情况。
50多岁了啊?恩,还算年轻,有点可惜。
家里农村来的,经济上很困难啊,哎……
然后呢?
没有然后啊!可是没有故事啊,一个中年老阿姨能有什么话题性,有什么好写的!
朋友第一反应当然是气炸了,可是记者的话让他没法反驳,“我们记者的职责是写故事为老板带来阅读量,不是做慈善。这样的故事你觉得行吗?”
可以说这记者之前对尿毒症女孩的帮助也是一种伪善。但他其实无意间说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行善是有成本的。
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我们所谓的善,也不过在审时度势后,建立在能力范围和理智之上的一种善行。
4
那么一想,伪善其实也不是一件多么让人痛恨的事。
若是偶尔借个势,编个故事,能顺便带来某种好的结果:
比如让员工对公司更有信心;转发为罗一笑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帮助绝症女孩凑得了医疗费,倒也不失为一种好事。
虽然出发点上,我们未必有一颗纯正的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