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冰

(圣贤书友会秘学作业)
傍晚时分,虽然暑热渐退,但是室内还是燥热无比,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纷纷走出家门寻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放松身心。
我独自前往常去的一处广场。走到广场,这里已经人头攒动了,四周各色车辆川流不息,灯光流动,扑朔迷离,广场上灯光霓虹,影影绰绰,亦真亦幻。
广场上的喷泉随着音乐不断变化着水柱的姿态,一群小孩子在喷泉边嬉戏,有的干脆在喷泉下享受淋浴。
喷泉四周围绕着一队一队跳广场舞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随着音乐声不断扭动着身躯。
我置身其中,仿佛进了光的磁场,大功率的音响,混合着广场上的柱灯和地灯弥漫出的霓虹,让人眼花缭乱,震耳欲聋。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实在受不了这种声光电的刺激,只好离去。
天色还早,回去也是睡不着,去哪里呢?突然想起穿过市中心的榆河边有一个小公园,那里很幽静,于是就独自往小公园走去。
十多分钟后就来到了小公园,这个小公园是开放式的,并没有围栏什么的,原来是某机关单位自己建的一个小休闲区,后来这个单位随市府一起搬到了江北的新办公区,这个小园子就闲置了,后来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接管,建成了居民的休闲场所,白天有许多大爷大妈来这里遛弯,并在树下的石桌、石凳上下棋,打牌,晚间就很少有人来。
我来到小公园南侧,沿一条小路进入园子内。
这条由长方形石条铺就的小路,在走过几十米后就向东西两侧各分出一条小路,通向东西两处景观区,原来的小路和分开的这两条小路正好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由于习惯于左侧,所以我选择了左侧的小路往前走。
不知为何,这里的夜晚静悄悄,可能是人们都去了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所的缘故吧,这里由我独揽这份幽静。
左侧的这个小景区竟然十分的别致,由梅兰竹菊图案装饰成的有两米高的四个方型灯柱,灯柱的上方分别有一球状灯,四盏球灯上分别映出“天、地、人、和”字样。
我惊叹于这个小园子的设计者,灯柱的设计寓意方圆,加之上面的“天、地、人、和”字样,这寓意还蛮深刻的呢。
这四盏灯柱围成的区域里,种植着各色月季花,粉红、大红、浅紫、淡黄的花儿开得正盛。
修剪整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球形、方形、塔行、三角形的景观树,一个个像刚刚梳理利落的靓仔,礼宾似地站在那,尤显体型的稳健和坚定,表现着青春帅气和阳光阳刚。
园子里还有各色树木,这些树木、花卉、曲径、茵草、台桌、台凳、灯柱,一切都是静立状态,在夜色中默默地伫立,沉沉地思考,静静地接受着我的只身造访。
因为靠近河边,小园子内还引来河水造了一个小人工小湖。湖虽然不大,但给这小小的园子增加了不少灵动感。此刻,湖面静静的,岸边柱灯柔和的光照射在水面,反射出淡淡的光。
我延小路继续向前,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小房子,近前细看,这是三间大小的平房,东西两头开门,白墙灰瓦。
两个门的中间有两个大大的玻璃窗,两窗之间的墙壁上有一隶书体的灰色“道”字。
这个大大的“道”字,取《曹全碑》体式书写, 结构精巧,字体优美,这一秀丽端庄,平和简静的“道”字,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来到屋前,看见门虚掩着,屋里有微弱的光线映出,似乎还有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道传出。
在这幽静的小园里,还有一处如此优雅的房舍,这是谁的住处呢?
出于好奇,我在门前呼唤一声:有人在吗?
无人应答,于是我推开东面那扇虚掩的房门,开门一看让我眼前一亮,借着室内淡淡的光线,我看见正对着门有一大型书案,书案的后面墙上是一副大型壁画,壁画是一副奇峰图,奇峰上红日喷薄而出,壁画上方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嵌入式的射灯,室内淡雅而柔和的光正出于这里。
书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尤其显眼的是那方墨玉砚,整个砚台呈长方形,砚池成寿桃形,其余部分雕刻有松树和仙鹤图案,整方砚台古朴典雅。
书案左侧有几本书,右手有一宝盒似的熏香炉,正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味道,看来屋子的主人并未走远。
我惊叹于这屋子的主人,能在红尘滚滚的城市里,能在如此幽雅的环境里,有这么优雅的居室读书写字。
夜,静悄悄,没有风吹,没有鸟鸣,只有静谧,只有清爽和舒心。
我想,屋子的主人难道也去灯火辉煌的热闹之处消夏去了吗?或许是吧,也或许不是。
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各种事物之间充满了辩证法。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宠辱得失,失之同时兼有得,宠之同时辱将至,只是替换时区长短不同罢了。
久处热闹之处的人,想尽办法去幽静的地方;久处幽静之处之人,也是很向往灯红酒绿的境地。就像如今,乡村的人们羡慕极了城市生活,而城市的人们又都趋之若骛地往乡下跑。
适生之地,贵在选择。
不管热闹也好,幽静也好,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原则是舒心、静心、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