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此人霸气侧漏,英明神武,以布衣之身征战南北,先是勤王室于战乱,扶社稷于既倒,而后却强敌于险境,卫江南于危倾,遂以寒士之力而立一国,以雄武贤明闻于后世。
然而,在他辉煌的开国创业征途中却有一事备受争议,千百年来褒贬不一,那就是袭杀盟友王僧辩。
王僧辩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个重要角色,他与陈霸先共同平定“侯景之乱”,并立下头功,在朝廷中的地位一直在陈霸先之上。王陈因平定叛乱的合作而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王的儿子还差点娶了陈的女儿,只是因为王的母亲去世而没能及时成婚。可私交如此深厚也阻挡不了日后的反目成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要从梁元帝萧绎被西魏俘杀说起了。
公元554年,继位不到三年的萧绎在江陵被西魏大军围困,王僧辩等人的军队都距江陵太远,无法迅速勤王,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杀。江南群龙无首,于是王僧辩和陈霸先反复商议,决定拥立萧绎之子萧方智。事定,王于建康辅佐幼主,陈则驻军京口,防备北齐。而此时北齐皇帝高洋欲趁火打劫,将之前俘虏的萧渊明送还,要立他为梁朝皇帝。王僧辩当然严词拒绝,萧方智是梁武帝之孙,梁元帝之子,根正苗红,而萧渊明只是梁武帝的侄子,孰远孰近,一目了然;而且若立北齐傀儡萧渊明为帝,那梁朝就会成为北齐的附庸,丧权辱国,这是万万不能的。可高洋兵强马壮,哪管这些,立刻兵临城下,还斩杀了梁朝大将裴之横。这下王僧辩怂了,没办法,实力决定一切,弱国无外交,他只好迎立萧渊明为帝。可是陈霸先却坚决反对,他先后多次劝阻王僧辩,但是无效。于是公元555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掌握实权。

这一切看似合理,陈霸先为国家大义才痛下杀手,为国除害。可对于他的真实意图史坛从来都是众说纷纭。
支持陈霸先的一派自然是认为陈是为了梁朝不做北齐傀儡而大义灭亲,南朝历史学家姚察就评价说:“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及西都荡覆,诚贯天人。王僧辩阙伊尹之才,空结桐宫之愤,贞阳假秦兵之送,不思穆嬴之泣。高祖乃蹈玄机而抚末运,乘势隙而拯横流,王迹所基,始自于此,何至戡黎升陑之捷而已焉。”意思就是陈霸先很厉害,杀王僧辩是为了拯救国家,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当然,这也确实有所根据。
首先,史书记载陈霸先在苦劝王僧辩无效时曾私下感叹,对他的亲信说:“武皇虽磐石之宗,远布四海,至于克雪仇耻,宁济艰难,唯孝元而已,功业茂盛,前代未闻。我与王公俱受重寄,语未绝音,声犹在耳,岂期一旦便有异图。嗣主高祖之孙,元皇之子,海内属目,天下宅心,竟有何辜,坐致废黜,远求夷狄,假立非次,观其此情,亦可知矣。"大意是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萧绎能为祖宗报仇雪耻。他的儿子没有罪过却被废,我和王公僧辩一起接受先帝托孤,然而王僧辩改弦更张,对外依附戎狄,随意立天子,他到底想干什么呢?从这席话中可以推断出陈对王屈从敌国的不满,隐约着为国杀贼之意。
其次,陈霸先杀王僧辩实际上是把自己置于四战之地,因为他掌权之后所控制的地方不过建康、京口二地,而当时梁朝其他地方不是脱离中央就是被当时掌权的王僧辩安排了自己的亲信,王僧辩的女婿杜龛任震州(今浙江吴兴)刺史,任约任南豫州(今安徽当涂)刺史,徐嗣徽任秦州(今南京六合)刺史,其弟王僧智任吴郡(今苏州)太守,韦载任义兴(今无锡宜兴)太守,张彪东任扬州刺史。从古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州郡都在京口、建康周围,他们听说王被杀全部起兵报仇,各地纷纷响应,反对陈霸先,更别提还有个强势的北齐了。很明显,陈霸先这次偷袭成功之日也就是被围攻之时。但是陈却毅然选择行动,可谓置生死于度外,赴国难而不顾身,也难怪后世对他赞誉有加了。
最后,关于陈霸先废梁自立,很多人持支持态度,认为并不是陈霸先要篡梁自立,而是民心所向,时代所需。因为当时的江南经“侯景之乱”蒙受空前浩劫,社会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侯景残虐好杀,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经历侯景洗劫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庾信的《哀江南赋》正是乱后南朝人悲凄心境的真实写照,“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然而平定侯景之乱后,梁朝皇族又自相残杀,当时的湘东王萧绎为除掉他盘踞在益州的弟弟,竟然助西魏攻益州,人伦道德尽丧。在这社会经济崩溃,人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而皇室又人心尽丧的情况下,陈霸先平侯景、据北齐、定叛乱,政治清明、弥厉恭俭,治国有方,这样的民族英雄就自然而然的被推上了帝位,可以说这是时代的需要,时代需要这样一位强势的领导者来拯救苍生。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评价陈霸先说:“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可见对陈的认可程度。所以在这一说法中,陈霸先并不是谋朝篡位的野心家,而是一位民心所向的雄主,那么杀王僧辩自然也就是光明正大的为国除害了。

可反对一派并不这样认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们认为陈霸先是为自己的皇帝梦而袭杀王僧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个十足的野心家,无情无义的伪君子。他们针对上述观点提出种种质疑。
首先,陈霸先在出其不意擒住王僧辩后,据说两人有这么一段对话,陈说:“我有错吗,你想和北齐军队讨伐我? ”又问:“你为什么一点也不布置防备?”王回答说:“北面不是由你来驻守吗?怎么说没有防备呢? ”当天夜里,陈霸先就吊死了王僧辩父子。可见,王对陈信任有加,他到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陈问防备的意思,还以为是说防备北齐呢。而陈则严重理亏,以至于在众人不知所措,向王问防备的事而转移视听,想向手下表明自己是受害者。另外,陈不以国家大义向王据理争辩,反而迅速杀了他,可见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严重心虚,并不敢多做解释。
另外,陈在杀王之后确实四面楚歌,但这并不能说明陈的忠心为国。这一点与陈霸先的出身和个性有关。陈霸先出身下层寒门,做过村长,当过油库吏,是从底层一步一步打拼上来的,刀山火海,枪林箭雨都经历过,他的个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霸气侧漏,敢为人先,胆大心细,勇于冒险,所以当掌权的机会来临,他完全有可能选择放手一搏,更不必说当时他手里已经有10万大军了。机会来了要抓住,陈霸先既不满足于封侯拜相,那就必须果断除掉王僧辩了。
最后,说陈霸先得民心而得天下也不全对,因为陈霸先选择的登基时间大错特错。当时他的大将侯安都、周文育正在与叛军王琳部决战,他这一登基使大军师出无名,果然,没过多久就被王琳大败,侯、周二将也被生擒。陈霸先若真是一心为民就不会那么着急当皇帝,而是冷静沉着,等一切安定了再顺利接受帝位,可他却急于称帝,唯一的解释就是被皇位和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迫不及待得夺取垂涎多年的皇帝宝座。

对于历史的争辩很少能有定论,如果真想刨根问底得出真相,那恐怕只有穿越千年,亲自去问陈高祖了,这根本不可能实现。虽然如此,得出贴切的结论还是必要的,谨对此发表个人的看法。
当今时代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思想灵活地看待问题,注意到事物的两面性。首先,陈霸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肯定是有七情六欲的,他从底层打拼,史书载: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可见他这个人在穷困卑微时就胸怀大志,并且勤奋努力。曹操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正是陈霸先的真实写照。而当陈霸先拥兵10万,坐镇一方时,境遇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此时,若说他毫无野心、甘居人下,恐怕无人能信。
从另一面来说,陈霸先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即使是在称帝后仍节俭自持,体爱百姓。恒崇宽政,爱育为本……加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祚,弥厉恭俭。因此说他心怀苍生,是位仁德明君绝不为过。而且在侯景之乱时,陈霸先不惜抗令率军北上勤王,历经艰险,矢志不渝,并能在与王僧辩会师后以大局为重,赠王粮食三十万担,使两军精诚合作,戮力破贼,可见他对国家、对梁主一片丹心。那么当得知王僧辩屈从敌国后说出的那番话,又怎么敢说不是出自肺腑呢?
因此,陈霸先是历史潮流驱使下的英雄人物,他怀着对国家的忠心和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愿望一步步前进,直至坐镇一方。而此时,时代的需要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激起了他的权欲野心,那么,袭杀盟友、簒梁立陈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陈霸先怀着爱国之情和权柄之欲成功袭杀王僧辩,开创了一个朝代的历史,王僧辩的死是很冤枉,可陈霸先的行为却谈不上对错,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人性黯淡无光,杀王不义,可留王以事齐,丧权辱国就是义了吗?杀王大义,可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生灵涂炭又是真正的大义吗?
再争无益,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对错只在只在个人的心中。历史宏阔,有人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有人感慨“生民百遗一,白骨露于野”,茫茫众生虽然一个人很小,但何去何从,取决于自己,这是历史唯一铭记的,不要试图去改变它。且把千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