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他人、指导下属的前提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很多领导,特别有诚意地去指导下属,但他们失败了。不是他们说的东西不对,而是他们说的东西,从最开始就没有让别人听进去。根子在哪里?在于他们没有“同理心”意识,他们没有融入他人的情境,没有建立起有效沟通和有效指导的平台。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同理心”这个词,从产生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这个词的产生据说最初就是为了区别于“同情”这个词。同情,是一种主观上对他人的情感。比如,看到别人生病,自己感觉到很悲伤,因为悲伤愿意给别人一点帮助,比如给点钱,或者帮助别人找好的医生。但是,同情还不是“感同身受”。
你胃痛过吧?当你以前有过胃痛的经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时。下次看到别人胃痛时,可能会有一种感同身受。这个时候你所产生的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发出一种同理心

如何运用同理心意识
学会倾听,是走出自我的第一步。而学会倾听的第一步,就是耐心地听下属把话说完。你下次,试着做一件事,就是努力让下属表达,不插话,不打断,鼓励他继续讲,首先你试着看看你可以坚持多长时间,其次,你再看看下属可以讲多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试着判断一下,这是不是一个逻辑混乱、只知道把原因向别人身上推的人;或者,这是不是一个只需要发泄一下,发泄完了,回去继续努力的人;或者,他发泄之后,还是需要你的指导。
第二步 ,在听下属发泄的过程中,你试着把对方看透。什么叫把对方看透?当一个人来找你谈话的时候,他一定是有事要求助于你,他一定有他的目的。你要让他先说,他说的过程中,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猜出他讲一大堆话的真正目的,你不要被他的话的表象所左右。你是不是一个聪明人,其实就看你多久能够猜到他的真正目的。如果你猜到了,你就在那里等他,图穷总会匕首现。”
所以,当你指导下属,听下属讲话的时候,你要能够听出来,他究竟是要:a 抱怨;b 无可奈何,不知所措;c 求助;d 寻求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每一种情形下,你对他的指导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时候,你只需要给他鼓励和信任,就够了;而另外一些时候,你可能真的需要给他以援手。
第三步 ,应用所讲的“同理心”意识,快速切入下属的情境。在他叙述之后,你要学会帮他清理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可能的努力方向。请记得,这个时候,要格外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比如,他为什么这样说?他为什么这样看问题?他为什么准备采用这样的办法?
学会问自己:“他为什么……”有助于你从根本上了解一个人,有助于你产生出针对不同下属的、差异化的“同理心”意识,从而融入每一个下属的情境。切忌简单地用自己的经验,以不变的套路,对付所有人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