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篇
1,什么是NLP?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
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
L(Linguistic):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
P(Programming):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即指我们思维上以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透过更新软件而变化。(也可理解为秩序,步骤
放在一起,这三个词的意思是指人们为使他们的思维,讲话和活动达到具体的后果所采取的具体行为。
2,NLP的研究对象?
NLP相信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成功者成功的“程序”。
3,NLP的目的?
NLP的目的在于复制成功,即将成功者获致成果的程序总结出来,精炼出一套明白可行的技术,让一般人可依之而行与获致同样卓越的成就。
4,NLP历史?
1970年,有两位美国人因不满于传统心理学派的治疗过程冗长,以及效果反复不定,而集合各家所长以及他们独特的创见,在美国加州大学内(NLP的发源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始研究,虽然两人都没有心理学背景,但经过三年的实验和联系,终于逐渐形成NLP神经语法程序学的基础架构。
在后来的五,六年里,因更多专业人士(心理科系或心理医师)加入,而更确定并完备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
之后迄今,又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专家投入发展,而扩展其应用范围,只要是与人有关,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从受虐儿童的心灵重建到特工,间谍的心理训练,从减肥,戒烟,戒毒到更改个人历史,记忆译码,无所不包。
两位创立NLP神经语法程序学的美国人就是 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与 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
约翰·葛瑞德原为语言学博士并在加州大学实习,早年也曾在美国联邦调查局驻海外机构服务,葛瑞德以其模仿语言及行为的能力而屡建奇功,数次获奖;而理查德·班德勒主修为计算机科学,却爱好心理学,业余博览心理学类群书。两人因缘凑合而相处,这也难怪这门新兴的实用心理学,取名为(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神经语法程序学,两人将所学背景都加进去了。实际上,它是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与人脑控制学。但临床上,更具体地说,他们早期研究对象是美国四位极为卓越的沟通及心理治疗大师。NLP的学问便是籍有不断询问:“这些大师是如何做到这么卓越的效果?”而发展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看,NLP是研究一个人的头脑如何运作,因而我们的人生怎样可以凭着了解自己大脑运作的模式而变得更成功更快乐。
这四位大师就是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生(Gregory Bateson),催眠治疗大师也是艾瑞克森催眠学派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家庭心理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和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创始人弗烈兹·彼尔斯(Fritz Pearls)。当时,他们俩人有幸能一方面运用NLP的技巧之一一一模仿(Modeling),亲自向上述四位大师学习,另一方面也将四位大师的心法,适当修正与发展,扩充坚实了当时初生的NLP内涵。
美国加州圣他·告鲁仕市的加州大学时NLP的发源地。在20世界70年代初期,理查德·班德勒在那里读大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认识了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 Viriginia Satir(家族治疗师)。稍后,理查得·班德勒受雇帮忙把维吉尼亚刚在加拿大举行的为其一个月的工作坊的内容制成录音带和文字记录,这份工作花了理查德·班德勒数月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过程中他学会了维吉尼亚在辅道中所运用的声调和行为模式。
理查德·班德勒还参与了完形治疗法创始人弗烈兹·彼尔斯(Fritz Perls)(注:完形疗法亦为格式塔疗法)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这批手稿成为了《完形的途径》(《The Gestalt Approach》)一书的内容。另外一本关于弗烈兹教授技巧的书《疗法的目击实录》(《Eye Witness To Therapy》),其实就是由弗烈兹讲授时录下的录像带编辑而成。理查德·班德勒用了多个星期时间带上耳机去听和看这些录像带,他的工作是确保书中的文字记录正确无误。结果他也掌握了弗烈兹的说话和行为特色。有了这些能力,理查德·班德勒能够在加州大学的校园内组织多个完形疗法研究小组。
约翰·葛瑞德,另一位NLP的始祖,当初在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已经出版多本关于语言学的书,理查德·班德勒告诉约翰·葛瑞德他注意到潜意识的意念和构词过程,想与约翰合作发展出一套沟通上的“文法:,他们首先用维吉尼亚的录像带做研究(这些录像带的内容后来编成”Changing With Families”一书出版)。他俩很快就发现了维吉尼亚惯用的语言技巧,将之编成一种模式,这就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前身。他俩还发现维吉尼亚对一些受尊者多用些视觉型文字,对另一些多用听觉型文字,还有一些多用感觉性文字。维吉尼亚听到他俩这样说后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模式原来如此。
这些资料在1975-1976年被编辑成两本书出版:《魔法的构成》(《The Structure of Magic》)第1,2卷。这两本书说明了Fritz Perls(完形治疗创始人)和Virinia Satir(家族治疗师)所使用的语言与行为模式。1976年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决定用NLP这个名字,于是NLP诞生。NLP就这样诞生了!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迅速成为美国加州大学的中心人物,他们身边也涌现出一批NLP理论的狂热追随者,这批人到如今都已经是NLP领域中的国际著名的大师了,例如:史提夫·安德里亚(Steve Andreas)和康妮莉·安德里亚(Connirae Andreas),戴维·戈登(David Gordon),朱迪思·(Judith Delozier),提姆·汉宾(Tim Hallbom)与苏斯·史密斯(Suzi Smith),罗伯特·迪尔兹(Robert Dilts),泰得·詹姆斯(Tad James),史蒂夫·吉莉安(Steve Gilligan)等。NLP的学问开始发展和传播开去。
经过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介绍,查理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一同去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研究米尔顿·埃里克森的催眠疗法。理查德和约翰用韵他们已经掌握的模仿学习方法,很快就成为了催眠高手,米尔顿对NLP有很大的影响,理查德和约翰在1975和1977年先后出版了两册以《医学博士米尔顿·埃里克森:催眠技术的形式》(Patterns of the Hypno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Erickson.M.D)第1.2卷为名的书,这两本书成为催眠治疗界中很有地位的学术著作。
1981年理查德与约翰分手,成立了自己的NLP组织,推广他的DHE概念。他经常引发一些值得争议的事情,虽然他近似天才的才华和能力为人所公认。
约翰与朱迪思;德洛齐耶成立了“Grinder,Delozier and Associates”公司,继续教授NLP。他们在1987年出版了“Turtles All The Way”一书,这是另一本NLP世界的经典之作。1989年约翰决定改变方向,转而专注于企业方面的顾问工作,遂中断了与朱迪思的合作。
朱迪思继续她本来的方向,在1990年与罗伯特·迪尔茨及托德·爱泼斯坦(已逝)创立了NLP大学,那年夏天,他们都在加州大学圣他·告鲁仕市的校园内举办各种NLP课程,在年中的其它时间,她应邀去世界各国主持各种NLP教学。
理查德和约翰的第一人弟子中很多人已经成为了当今NLP顶级大师,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经青出于蓝了,除了上述的朱迪斯·德洛齐耶之外,还有:
罗伯特·迪尔茨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今天的NLP有更多贡献的一个人。他在1991年整理好和发表“理解层次”,这是他发展的众多概念和技巧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他出版了十余本书,与朱迪思主持每年的NLP大学课程。
蒂姆·哈尔布姆与苏济·史密斯于1980年在美国盐湖城创立了Anchor Point Institute。他们两人原是辅导方面的专业人士,发展了不少这方面的NLP技巧,例如消除过敏法。除了NLP及格执行师文凭课程之外,他们还每年开办催眠治疗文凭课程。3年前他俩与罗伯特·迪尔茨推出一个健康文凭课程(入学条件是NLP高级文凭课程毕业),这是世界上这方面唯一的定期课程。蒂姆在1999年去了加州指出NI...1)加利福尼亚,苏济则仍然留在An-thor Point Instituteo
史蒂夫·安德烈亚斯及康妮拉克·德列亚斯两人最早参与NLP发展工作的功臣,他俩发展出很多技巧,并着有好几本有关NLP的书,其中“Heart of the Mind”是学了NLP课程后想帮助人解决困难的人的最佳读物。
莱斯莉·卡梅伦曾经一度是理查德的太太,她发展出很多现今主流NLP常见的技巧,例如处事模式,她有数本书在情感关系方面辅导和NLP技巧的运用方面很有地位,例如:"The Em·Print Method”,“Know How”,“Solutions”,“Emotional Hostage”等,她于1989年退出,不再活跃于NLP圈子。
戴维·戈登以隐喻和模仿著名,他每年在美国举办课程。
史蒂夫·吉利根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家,是米尔顿最出色的弟子之一。他的催眠治疗工作坊,在催眠治疗界被认为是最高资格之一,他在加州罗省举办课程。
罗伯特·麦克唐纳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犯罪心理,家庭虐待等方面的研究很有地位。
塔德·詹姆斯发展出“时间管理疗法”。他在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举办课程,他的催眠功力很高。
著名的安东尼·罗宾斯,开始时修读NLP,后来从中发展出具有个人风格NAC(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神经链调整术)课程。现今他是世界上丰收最丰厚的培训师之一。
在中文领域,台湾的陈威伸先生参与超过50本NLP书籍翻译和出版工作,功不可没。
香港徐志忠神父1979年在美国完成了NLP文凭课程,之后经常参加NLP课程。90年代,徐神父每年都在香港举办NLP文凭课程,由朱迪思签发文凭。因此,徐神父被很多人认为是香港NLP之父。徐神父博学中西,除了NLP之外,亦研究多种其他有用的学问,同时努力不懈地与他人分享这些学问,或是邀请外国名师到港任教,或是亲自主持课程。1997年他决定不再举办NLP文凭课程,1998年李中莹与利奥·安加特合作将这一课程继续下去,1999年李中莹推出了合作,与同年底开办了具有特色的全中文NLP及格执行师课程。
5,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NLP的基本精神,NLPer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就是NLPer的人生观。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四),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五),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六),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七),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八),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九),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十),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十一),没有挫败,只有反馈
(十二),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解析: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你们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因此对待同一个问题,你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学会接受和欣赏。你只有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只对自己有效,不应该强加给另外一个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别人。我们能推动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当你想要改变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
(三),有效果比有道更重要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有道理没效果都是在胡扯,听上去再有道理的道理,如果实际应用的时候没有效果,那就没道理。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讲道理而讲道理,而忘记了目标是什么。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讲利弊,只要行为和方法,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基础之上,有利目标的达成,就是好方法。
(四),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的世界。
我们了解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捕捉外界信息输入到我们的大脑里,构建出的一幅世界的样子,而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你永远不可能看完世界上所有的角落,了解每个人遇到的每件事,过程中也会缺失很多信息。就算是进入了大脑的信息,也会被你的信念系统给重新编码,被赋予新的意义。
所以,你脑海中的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真实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你遇到的所有事情,本事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信念系统,人为给加上去的。
因此,如果你想你的时间变得更好,你无需改变外面的世界,你只要改变自己脑海里的世界,你的人生便会有所不同。
(五),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
每个人的大脑里的世界由于都是主观的,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会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码,所以,你说的每一句话,在对方听起来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意思。
因此,在和对方沟通的时候,你不应该只关注自己说了什么,而是要关注对方听到了什么,理解的程度到哪里,对方的回应,才是你这次沟通的效果。
(六)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这一句比较好理解,你如果想要得到从未得到过的东西,就要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七),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对事情没有办法的人,会将事情画上句号;对事情只有一个办法的人,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会陷入困境;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会左右为难。
而你对一件事情有三个方法的时候,你才会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而且,有了第三个方法之后,通常你会找到第四,第五个,甚至更多的方法。
当你感到无计可施了,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而已。因此,你只要相信一定还有未知的方法存在,那么总有一天,问题会被你解决。
(八),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个人都想有更好的明天,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他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出的最有利于他自己的恰当选择。
因此,每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他的正面动机。如果你了解和接受了他的正面动机,他就会觉得你接受他这个人,你就更容易引导他做出有效的改善。
(九),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每个人都有过快乐的经验,换句话说,你是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的。
你的快乐取决于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眼前的这件事决定你快不快乐,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里,正面和负面的意义都事同时存在的,至于你想看到事物的哪一面,赋予它什么意义,由你自己决定,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来改变对它的理解,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记住,你本人已具备了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所有能力,无须外求。
(十),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能有一个以上的选择,便是灵活;能容纳别人不同的意见,便是灵活;灵活并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要寻求双赢,多赢的可能性;
灵活也代表你足够的自信,自信度越是不够,越容易在某个角落认死理,态度强硬;而强硬的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到紧张,灵活却能让人放松。
(十一),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失败是只有在事情画上句号的时候才能使用的,是要事情还将继续,只要你不想放弃,就不能使用失败来形容。失败只是一种反馈信号,告诉我们之前的尝试没有用而已。它是提醒你,你需要改变了,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继续。
(十二),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因为男朋友迟到而发怒,是因为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约会;因为担心明天的演讲而焦虑,是因为希望发挥出色;我们情绪的背后藏着动机,动机总是正面的,因为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以为某些行为可以满足自己的额这份动机。
所以,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同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12条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很多人生的困难,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遍,通常就不再是困境了!!!
第二部分:技巧篇
1,创造成果的六步骤:
(一),明确目的
(二),了解现状
(三),选择方式(心态,策略,资源与环境)
(四),行动执行
(五),坚持不懈
(六),检查调整
解析:
(创造成果的六个步骤是NLP最基本的公式)
(一),创造成果的第一步:明确目的
明确目的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关于总的人生目的,一个层次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的目的。
第一层次:生命的目的
现在我邀请你来想一个问题:
如果明天,你的生命就结束了,你是否会感到有所遗憾?
请不要对这个问题轻轻放过,想一想,是否会感到遗憾?
许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数十年过去,回头看看,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或者,一直在做一些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有的人,别人觉得他很成功了,可是他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却有一种深深的空虚和无助。为什么?为什么?因为,没有找到
生命的目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去达成?
我们可以去开车,经商;我们可以去做一个医生;我们可以去学一门外语......但,这些都是一个桥梁。我们通过做一些事,成为了一些人,来达成自己生命的目的,如果我们的目的一开始就错了,那么,我们的努力很难把我们引向真正的幸福,快乐与满足。
<人生的目的>,就是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过上怎么样的生活,做怎么样的事。同时,因为你的这些选择,为他人与社会,带来了什么贡献?人生的目的,包含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
人生的目的的明确,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形态与工作形态的定位。
那么,要怎么去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或说使命呢?你必须有一个决定,无论如何,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你一定要找到生命的目的。不是试试看,而是一定要。只要你认识到它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你才能积极的去探索它,有了一个坚定的心态,下面的技巧才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练习——————你是真的希望自己有所不同么?检验你的决心的时候到了,这时你是把下面的这篇文字当小说看呢?还是拿起你的纸与笔开始动手描绘人生 呢?人生没有借口建成的伟城,只有行动筑成的高山,你还在等什么?
第一步是:
首先,我希望你找一个平静的地方,不受打扰时间。然后,闭起你的双眼,回想一下你从小的成长过程。
想想从你小时候开始,你有过什么梦想?
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你希望自己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你觉得什么人的能力最让你敬佩,或他过的生活最让你向往?
你是否曾想过成为一个教师,一个老板,一个飞行员,一个军官,一个音乐家......
静下心来,花几分钟来想一想这些对你来说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不要限制自己,无论自己的梦想多少遥不可及,都不要紧。只要去想就好。在这一刻,你无需担心怎么去实现,你只要,去想,就好。
第二步是:
现在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当初会想要成为那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希望过上那样的生活?为什么我会想要做那样的事?
第三步是:
问一问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过那样的生活,做那样的事,对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第四步是:
想一想,在过去的生活中,是否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让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让你感觉自己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轻松快乐,而且富有成效?
让你觉得这件事不给你钱你也愿意做?
让你觉得每天做这样的事,过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很棒的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呢?
静静地去回忆,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一件事。
赞成你让自己进入那个回忆中,
你看到了些什么?
你听到了些什么?
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是一份怎么样的感觉呢?不要轻轻掠过,请仔细地去体会一下。
是成就感么?是力量感么?是温情?是快乐?是交流的愉悦?是奉献的喜悦?还是创造的狂喜......
请去体会这一份感觉,它意味着你生命的使命。
有的人说,他生来的使命就是成就,辉煌是他唯一的选择。
有的人说,他生来的使命就是如流云般自由地去拥有生命,体会生命。
有的人说,他生来的使命就是奉献,如火般照亮他人。
......
你呢,朋友?
你的人生使命什么?你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强者,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也许,你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不要紧,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去体会,你会得到答案。
当得到答案的那一刻,
你就得到了
——————人生的方向!
小结一下: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去达成?
<人生的目的>,就是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过上怎么样的生活,做怎么样的事,同时,因为你的这些选择,为他人与社会带来了什么贡献,人生的目的,包含着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的和谐。
要寻求人生的目标,需先要有一种一定要去了解与确认的心态。缺乏坚定的心态,相应的技巧势必难以发挥大效。
寻求人生目的的四个步骤。
(1),要什么?
(2),为何做?
(3),所要的给你什么感受?
(4),做什么事让你拥有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与力量感?
第二层次:事务的目的
我们对于整个生命中,我们会有我们自己的目的,也许有朋友会期望拥有一辆劳斯莱斯,也许的朋友会期望与家人一起开心的吃吃饭,也有的为人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并且活泼聪明......
同样的,我们在做一些具体的事务时,也会有一些具体的目的。如做一顿饭,我们希望这顿饭是做的香喷喷的,让人胃口大开的;又如与别人进行一次聊天,我们或许会希望是开心轻松的,又或是增长见识的。可以注意到的是,在我们做一些事情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目标,这些目标帮我们明确了我们地方向,同时,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些目标,而看不到我们要达成这些目标背后的用意时,我们可能会偏离我们真正想达到地效果而不自知。
晓希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很好,这没有错。每次孩子拿着考试回来,如果分数很高,他们会满意地点点头:“好,去吃饭吧。”————“我们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老赞他,那样会让他骄傲的。”晓希的父亲说。而当晓希偶尔考试考得不理想,他的心里就开始发抖,因为他知道面对他的是严厉的斥骂。在一次暴风雨般得斥骂后,晓希开始变得内向与怯懦。多年后,她已经不大记得清这件事了,可是那份感觉依然不断地在影响她,她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没有信心做。知道十几年后,在一次心理辅导中,辅导员帮她会议到当年得事情,她突然大哭,紧锁着肩头,不断地发抖,眼神里尽是恐惧。经过适当得心理疏导,她才把内心得恐惧与愤怒释放出来,原谅了父母当初得做法,也肯定了自己本有的能力,这时她自然流露出的是全面不同的信息与活力,原来怯懦退却的眼神代之的是自然,温和与好奇。生命开始焕发它原有的色彩。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本来一个善良的目的————让孩子的学习有进步。但是,他们运用了不适当的方式————忽略和斥责。而当这样的方式没有发挥作用时,他们没有及时地去调整,而是把这些方式变成目的————忽略与斥责变成他们要做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孩子变得更好的方式。这样,手段变成了目的,本末就倒置了。
在NLP中,我们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行动。让我们重温NLP创造成果六步法:一明确目的,二了解现状,三选择方式(心态,策略,资源与环境),四行动执行,五检查调整,六坚持不懈。我们需要对自己要达成的目的保持一份觉察。在案例中,晓希的父母从”明确目标“一步,直接走到”选择方式“一步。他们没有去关注晓希的状态,而当他们选择了一个方式后,就开始行动和坚持。这本来是非常富于行动力的表现,遗憾的是他们又跳过了”检查调整“一步。所以,一错就一直错下去,直到晓希自己有一天,觉察到自己不好的状态,并选择了新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支持与辅导。他才走出那个恶性的循环,让自己的生命之火更加旺盛。
简单来说,在我们为人处事时,清晰我们的目的,了解现有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方式,行动,检查,坚持。是六个可行的步骤,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去思考我们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形式也更果断有力且灵活了。
(二),创造成果的第二步:了解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如果说创造成果第一步时:知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话,那么第二步就是知彼—————“知道面对的现状是什么?”彼并不一定是要指别人或对手,也指自己要处理的问题,事务。
只要了解了现在状态,才可能针对性地行动。而不是期待过去可行地方式,现在与将来也一定可行。有人看见别人买了某个股票赚得盆满钵肥,看着别人心满意足得收手而去。自己也是东拉西借地整一笔钱勇闯股海,结果被一个风浪劈过来,马上输得鼻青脸肿的,为何?因为没有了解现状————别人买入的时机,和你买入的时机并不一样,朝阳哪同落日。所以,了解现状是很重要的。当创造成果六步法用于生涯规划时,了解现状代表着你要去清点自己的资源————你的能力,优点,弱点,人脉,资源,信用,时间等等。而当创造成果的六步法用于处理一些事务,了解现状代表你要了解你要做的事的情况,以及你自己的状态。如你要在自己的花园建一个小木屋,了解现状代表着你要了解自己已经准备了多少木材了,钉子够不够,工具有没有?木屋已经建了多少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了解了这些,你就清晰此刻你同自己目标的距离了。同时,相应的做法就可以出炉了。这样你就可以迈向第三步:选择方式。
(三),创造成果的第三步:选择方式
智慧就是改变需要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并懂得区分这二者 ————佚名
要么改变,要么接受 ————NLP前提假设
当我们明确了解目的与现状时,在它们之间比较一下,差距或障碍就露出水面了。这时,你拥有人生最大的力量:选择的力量。如果你认为事情是可以改变的,你就可以改变它;如果是你改变不了的事情,你还可以改变自己;即使改变不了一切,你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坦然接受。
曾有人说“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这句话的含义就如同NLP前提假设中所说的:“要么改变,要么接受”,如果你不能接受你的现状,那么你得改变你的方式,因为是你的方式造成了你的结果。
(改变方式的故事)
改变方式有四种:改变目标,改变心态,改变策略,改变资源与环境。
一个运动员如果一开始就冲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在跑,那么他跑的越快,错的越厉害。
一人渴望成为大企业家,但如果没有大企业家的那种坚毅不拔,忠于诚信,敢于冒险的心态,那么无论他怎么努力,总是见效不大。
爱迪生让一个学生道出电灯泡的体积,学生又量又算半天没有算出来。爱迪生笑笑把灯泡放到一个装了水的量杯里,看看量杯多出来的刻度,就是电灯泡的体积了——————有了正确的策略,事情何等简单。
你希望刻一只黄金的流氓兔送给女朋友,可是手上总是拿着土豆,怎么刻出一直黄金流氓兔?这是资源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行动的策略,没有行动的心态,那是纸上谈兵。
只有行动的心态,没有行动的策略,那是有勇无谋。
只有行动的目标,没有行动的资源,那是有心无力。
只有行动的资源,没有行动的目标,那是浪费资源。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而撞得满头包时,不要急于前进,也不需要缩到一遍引泪低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而是要看看,是不是我们采用了不适当的方法?所谓失败,无非就是提醒我们方式不当的信号兵——————只不过它老人家专门报告坏消息,所以被人家与坏消息划等号,把它也当成坏东西了,事实上,它只是面恶心善罢了。
(四),创造成果的第四步:行动执行
有一个信徒,他希望自己能中彩票。结果他早上祈祷,中午祈祷,晚上祈祷,走也祈祷,坐也祈祷,吃也祈祷,祈祷万能的主能让他中头等奖。结果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他心里越来越急,越来越怀疑。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生气了,他在祈祷说:“万能的主啊,为什么你总不回应我的期望?为什么你对我视而不见”。这时,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我早就听到你的期盼了,也感受到你的诚意了,可是无论你怎么期盼中将,你总得先买哪怕一张彩票把!”
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不经耕耘如何得到收获?在我们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之后,随之要做的,就是行动,行动,行动!!!
(五),创造成果的第五步:坚持不懈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次被邀请到大学演讲一个关于成功的话题。这件事轰动了欧洲,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顶尖的成功人士,而他演讲的话题是关于成功的——————多么难得。结果,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演讲开始,院长宣布:“现在有请我们的首相——丘吉尔!”
全场掌声,丘吉尔缓缓上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说到这里就是沉默,场下的人纷纷做记录。
“第一:决不放弃!”丘吉尔坚定有力地说。
精炼!全场震动。丘吉尔停了一会后继续说:“第二个要点是:决不,决不放弃!”
又停了一会儿,人们都屏息以待。全场寂寞无声。
丘吉尔用尽力气说:“第三个要点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
全场愕然,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响起最热烈地掌声。
今天,你对你的目标坚持不懈么?华人杰出培训师陈安之把这个精神用一句话来概括:“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成功!”
(六),创造成果地第六步:检查调整
一艘轮船要驶向目的地,它需要不断地检查自己地方向位置,并调整自己地航向。同样,人生的巨轮要达成目标,也需要不断地检查与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方式。世界上顶尖的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在他的《唤醒心中的巨人》中谈到一个关于调整的故事:
那是爱人请了一位调音师到家给孩子的钢琴调一调音,这位调音师还真是个能手,只见他很仔细地锁紧了每一个琴弦,使它们都绷得恰到好处,而能发出正确地音符。当他完成整个调音工作后,我问他要付多少钱,他笑一笑答道:“这不急,等我下次来的时候再付吧!”我不解地问道:“下次?你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明天我还会再来,然后一连四个礼拜每周来一次,再接下来每三个月来一次共来四次。”
他的话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由得问道:“你说什么?钢琴不是已经调好音了吗?难道还有问题?”他清了清喉咙说道:“我是调好音了,可是那只是暂时得,如果琴弦要能保持在正确得音符上,就必须继续“调正”,所以我得再来几次,知道这些琴弦能始终维持在适当的绷紧程度。”
钢琴需要不断地调音才可以发出正确地音响,行动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才能获致我们期望的效果。我们不能期望一切事情都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些事情我们需要去注意它,调整它,让他准确地向我们的目标前进。家庭关系中有一些伤害,不是一次两次造成的,而是长久的误解或压制形成的,只是当事人没有去关注,检查与调整,累计起来才形成一个大的伤害,这本来是可以轻松避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