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玉因母去逝,投奔贾家,泪眼蒙蒙,却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只因母亲说外祖母与别家不同。这时黛玉内心是非常矛盾,一是父亲年迈,自己不想离开亲人;二是即将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三是黛玉身体本身怯弱不胜,并且三岁时听癞头和尚说,让她出家,若不出家,病魔缠身,不能听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一律不见,方可平安一生。但是外姓亲戚不就是贾家吗?步步难,如何走,又该怎样选择,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谁都逃脱不了,就像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也是癞头和尚语“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英莲在元宵节那天被抱走,也就是之后的香菱,也与红楼结缘,最先出场,最后退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作者的手笔。黛玉进贾府,也是如此,既然逃脱不了,就走下去。
上了娇子,进入城中,街市繁华,人烟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花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一般我们,看到的是,在大户人家门口都会有几个衣服华丽的仆人会站在门口,而在贾家呢,是坐着的,说明虽是豪华之地,却很少有人来往。其实也暗示出贾家虽外表富丽堂皇,而内在却千疮百孔,制度不完善,懒散之风。黛玉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是随着老婆子们进去的,大家还记得宝钗进贾府吗?当时王夫人带着媳妇等人在门口接,并且住宿等事宜都是由贾政亲自办理,贾政,贾赫是黛玉的亲舅舅,黛玉来见舅舅时都是由舅妈代见,这样的黛玉却是一差千里。众所周知,当时贾,史,王,薛是四大家族,他们血脉相连,亲上加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家来人,当然要重视起来,而黛玉父亲林如海年已过百,只是小官,哪能比得上薛家,虽然是至亲。从这也可以看出,贾家是一个只重视权利和势力的大家庭,非常冷漠。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黛玉最先见的是贾母,贾母见了黛玉便一把楼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吃喝住行和宝玉一样,配药丸,并且把自己一个二等丫头丫鬟鹦哥给了黛玉,这些都非常的体贴。当王熙凤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早早去世。”贾母的反是:“我才好,你到又来招惹我。”说明她很在意女儿的去逝。而宝玉摔玉时,贾母却以女儿去逝的事编够了一个谎言,哄宝玉不要发癫,这样的构思真实非人所思,看来贾母还是最在意自己的家孙子,封建思想的体现。这件摔玉事件也是让黛玉非常的难堪,本身事事小心,却还是初次见面惹了事端。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四书,黛玉反问姊妹们读什么书时,贾母却说读什么书,不过是认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这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被黛玉记住了,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从四书到认得几个字,差别好大,这时的黛玉是非常机敏聪慧的,更通人情事理,入乡随,吃饭也是如此,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在吃茶,方不伤脾胃,而黛玉见这里许多事情与家里不同,一一改来。
因黛玉要来,贾母便让三姐妹没去上学,在黛玉进贾府这段,也是初次接见迎春,探春,惜春,对三人的外貌有了具体的描写。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从这可看出,她是一个温柔良善之人,并且非常美丽。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是一个精明,有文采的女人。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她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并且描述最少的。这也许是作者买下的伏笔,有地位的,美丽的,聪慧的都一一遭到厄运,而简单没有修饰的却是逃过厄运。初次见面,却为了他们在整个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埋下伏笔。
在黛玉进贾府最让人难忘的还是王熙凤这一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从说话到出场都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与众不同,听到她的声音后,大家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让大家知道大人物来了,起到一个提神的作用。这个人打扮与他人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服饰华丽好比神仙妃子,这说明王熙凤在贾家的地位很高,一双丹凤眼,丹凤眼是奸诈忤逆之人的长相,两弯柳叶吊梢眉。从外貌上道明了她在文中的人物形象,贾家的施政人员,精明能干,狠毒老辣,就连贾母都称她为:“凤辣子”。她一来,原本悲的场景瞬间转化成喜景,贾母本身因黛玉的到来,女儿的去逝,正难过,她来了,贾母都笑了,说明她是一个圆润有眼色,工于心计,会讨人喜欢的一个辣子。见了黛玉更是细细打量,说:“天下竟然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天算是见到了,况且这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送女,竟是个嫡亲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就偏偏去世了呢。”这一剧中既夸了黛玉还夸了贾家的姐妹们,还夸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这般会说话,知道贾母是贾家的老祖宗,所以百般的讨好,巩固自己在贾家的地位。从她来是喜场,到悲场,再到喜场,对场面的掌控力非常的强,有喜有悲,丝毫不差,恰到好处,作者安排的如此细腻,就是为了突出王熙凤对贾家的掌控,非常强势。对黛玉问这问那,从小到大,从住到吃面面俱到,说明她是一个有管理能力的人。王熙凤从闻声到见了真人,都是一个活脱脱的人物,他人在小说中只是描写很白,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但是她却像一个真实的人站在你的面前。这就是塑造王熙凤形象的成功之处。
最关键的人物出场了,也就是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黛玉眼中的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面生纯洁,很英俊,但是少了男孩子的气概,却多了一些女孩子气,但比女儿家更有灵气。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气非气寒露目。黛玉本身是来还泪的所以眉目间有了泪点。态深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读了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黛玉多愁善感,身体娇弱,但十分聪慧,从她给贾母读书答复,吃饭中就有所提现。两个人的外貌描写,一个纯洁自由痴情,一个多愁善感多病,都为他们之后的故事做了铺垫。黛玉看到宝玉觉得好生面熟,当宝玉看到黛玉也觉得面熟,这是为什么呢?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之,这绛珠草使得久延岁月。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米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喂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正因报恩,故此随往,一切皆是缘分,有因就有果。
宝玉见黛玉眉间紧凑,愁意浓浓,边给黛玉取了颦颦二字,当问起原因时,宝玉这般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且林妹妹眉间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关于这个颦颦,作者一是想表达黛玉的性格,二是宝玉是个自传者,到底这个颦字是什么,肯定与宝玉有关,宝玉的前身就是石头,有石命黛,可代画眉之墨,两个人有了联系,黛玉本身是来报恩还泪,蹙了眉头,这样颦字就来了,而且是两个。虽然在文中是开玩笑的口气,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的把二人融到一起。其实关于这个颦字,我上网也查了,是皱眉头的意思,但这西方有石名黛,我看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在大荒山会稽涯,正好家里有本山海经,我查了查,这个地方,却没有找到,以后有机会希望能找到自己想找的东西,不留遗憾。
黛玉进贾府,我读了好多遍,一边读,一边思考,把自己想出来的记录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真的很喜欢红楼梦,也希望和我一样喜欢的人能够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读,一起来谈。在读的时候,有很多疑问,毕竟自己的知识有限,不能真正的理解,愿以后得日子里有红楼梦伴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