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进入上升初的最后冲刺阶段,课业越来越多,强度也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紧张。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孩子却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产生了“离群”的困惑。
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总是抱怨和朋友们玩耍的时间少了,觉得脱离了群体,担心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会失去。孩子内心会有些不舍,甚至会恐慌。其实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人是个社会性动物,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会本能地进行协作。一旦脱离了群体,人的潜意识中会有不安全感,会恐惧,这也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起作用。
孩子产生了“离群”感是孩子人格的成长到了一定阶段,也就是说孩子长大了。此时如果家长只关注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一味地批评,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对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
为此,我与孩子进行了长谈,表达了我对此事的看法。
1、有离群感说明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与人相处的本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学会与人打交道、交朋友,开始收获友谊。这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是成长的标志,是好事,应该予以肯定。
2、有“离群感”很正常
其实,这仅仅是开始,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一次升学,走入社会,换工作,搬家等等,都会产生离群感。因为人的发展是动态的,即使你自己不动,周围也会变化,离群感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人的正常情感。
3、“群体”是动态变化的
就像是一群同时出发的长跑运动员,刚开始大家都在一起,慢慢地就会拉开距离,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有的跑到了终点,有的在中途就停下了,甚至有的跑到了另一条道路。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逐渐地分离。因此,离群是必然要发生的。
4、友谊并非是永远不变的
友谊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长期交往积累的结果,并且以感情的方式固定下来。友谊产生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样就必然会受到交往次数,交往深度,相互的距离,共同的意识和观点,共同的爱好,环境的异同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友谊是会变化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朋友慢慢地会变得生疏的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友谊也会增加,也就是说会有新的友谊产生,新的朋友出现。很多年以后,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些朋友逐渐远去,但也有新朋友不断加入,整体来看,人的协作体系是一直存在的,整体的友谊不会失去。
5、友谊并不是非要做一样的事才能存在
友谊是一种感情,建立之初肯定需要在共同的行为基础上形成,比如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时认识,并在继续做事的过程中加深,最终深化变成感情,这时就形成了真挚的友谊。而友谊一旦建立,就不再局限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的,甚至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而继续存在。因此,不必因为不在一起,而担心友谊的失去。同样道理,友谊也不是刻意地讨好别人而能获得的,不然为什么同在一个班,而不是每人都能成为好朋友呢?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观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上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属性的人自然会相互吸引,优秀人的更能把其他优秀的人吸引到身边。友谊不是刻意讨好得来的,而是相互吸引来的。
通过心理疏导,孩子慢慢接受了离群这个现实,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小升初的冲刺上,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而当她进入初中后,很快又收获了新的友谊,交到了新的朋友,孩子顺利度过了这段敏感的阶段。
因此“离群”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无论优秀的还是不优秀的,跑得快的还是跑得慢的,都会遇到,这是必经的阶段。而也正是经历了一次次的离群,人会变得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坚强,人生也才更加地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