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刚刚有个朋友到访,杯茶对坐,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理想主义。

谈到理想主义,大概是因为我们讨论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一个公司或一个团队抗得住各类压力、义无反顾的朝前行进?
我们的答案很默契——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应该是隶属于精神层面的产物,这也是物质上所无法代替的另一种重要的动力源。
理想,首先就是难以实现的,否则谈何理想又谈何容易?只有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还难以实现的东西,才具备用“理想”这两个字来形容。
这样,才会调动出集体的能动性,毕竟只有没有实现的,才是最美好的。这跟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是一个道理。
得不到或者很难得到,才会让人有激情、有热情、有盼头,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团队的动力体系。
一个团队要有理想主义,当然,也不能完全只有理想主义。如果那样的话,也是很容易陷入乌托邦式的亢奋直至沉沦。毕竟现实很残酷,并非是理想化的构成。

自然而然的就谈到另一个概念:理想化。
我们可以用理想主义来指导方向,但实际做事情时,却必须得避免太过理想化。
实际的公司、团队运作,如果理想化氛围太浓厚,就会让一切极为不可控。尤其是创业公司,怀揣着理想主义来创业的人,如果做任何事情都也是理想化,往往是难以走下去的。
毕竟,生存是第一要务。理想化极容易导致的就是时间成本高企。为什么这么说?理想化往往意味着高标准,理论存在的在现实中毕竟是少数,你需要不断的挑战高的标准,带来的往往是大量的沟通成本、认知成本、损耗成本,这些也都是花掉大量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是极难在当下杀红了眼且缺乏足够约束性的商业环境中得到生存的。
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连万科这样的大公司都在近期的内部会议中喊出来“活下去”,这三个看似耸人听闻的字眼,可见他们还是在实际运作公司时,是有多么的务实。当然也说明,世道维艰。
对了,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务实的,就好比有这个段子:你有内裤,也没必要逢人就要展示出来。理想主义者也理该如此。
用理想主义鞭策团队和自己前行,但在现实面前,还是得放下理想化的禁锢,让务实主义指导自己能够在日后多一点理想化的呈现。
今天的聊天内容想了想,还算理想。存记下留着日后有机会再去想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