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笙
作者交流群里有人问了一个问题:现在诱惑多,很难做到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如何才能专注!
我认真在群里回复了这位朋友,回想一下,貌似这是很多人的共性问题,故有了这篇文章。
我自认为可以做到专注,去年我一共阅读了超过200本书,精读了至少50本,很简单,随时随处我都可以读书 ,不管是在饭店和夜市等位的时候,或者坐车出行旅游的时候,还是理发店洗头发,只要我开始读书,旁边都是虚化的背景。闺蜜称我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异功能”。
毛主席为了锻炼专注力,曾经有在闹市读书的习惯, 为了验证我的专注力,我特意跑到繁杂热闹的大菜市场,拿出一本阿城的《阿城精选集》,就这样开始看,刚开始觉得好吵,静不下来,可是我没理会这种心情,不知不觉,我就真的进入阿城小说的世界了,原本嘈杂的吆喝声、脚步声都不见了......
我也经历过那种分心成瘾的状态,十分钟不看手机手就氧,打开头条看新闻就停不下来,一边被新奇的事吸引,一边骂它为什么如此懂我全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智能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兴趣都是可以被计算的,我们宝贵的时间也就这样被计算了进去,专注变得尤为困难。
当我们分心成为习惯,专注越来越远的时候,真的是挺恐怖的一件事。也就是我们难以集中精力攻克一个难题 ,难以专注下来学习一门技术。有研究证明,那些长期处于分心状态下的人,或将永久失去保持专注的能力。
畅销书《深度工作》的作者认为,以专注力为核心的深度工作,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他建议我们不要再流于肤浅的工作,在一项项简单的任务上勾个√,只是给我们一种好像做了很多事的错觉,而是应该专注下来。
当一个人摆脱了网络信息的绑架,开始专注后,会有多好呢?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安排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他会隔绝一切人和事物(一般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提出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当我们专注下来,能量开始聚集,我们也就会变得更有创造力。
如何做到专注呢?接下来我就结合《深度工作》、《拖延心理学》、《图解番茄时间管理》这三本书和我自己的亲身经验,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在底下留言让更多人看到,我的就算作抛砖引玉了。
1、使用番茄时间管理
什么是番茄时间管理呢,简单地讲,就是全身贯注工作25分钟,再休息5分钟,再继续工作25分钟,以此类推,就像健身时的间歇性训练一样。
就这样一个原理很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却被几乎所有专注时间管理的大咖提及,有时候真的就是大道至简,越简单的越有效力。
一个番茄时间之所以一般设置在25分钟,是因为人脑很难保持专注25分钟之上。当然也可以根据你的专注能力适当调整,比如我设置的就是30分钟,我在帮听书平台写说书稿的时候就是设置的30分钟,因为正好够我看完一章。
番茄时间管理最难的地方,是在番茄时间内不能中断任务,始终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任务,而不能去做任何其他事情。
刚开始进入番茄钟的时候,会有戒烟一样的感觉,毕竟这是与我们的习惯做抗争,如果感到分心,也没关系,尽力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每天设定番茄钟的目标,不断提高成绩,慢慢通过番茄钟的训练,你的专注能力会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你的工作效率会极大地提高,事半功倍。
2、想与分心说拜拜,就要网络断舍离

生活在网络科技时代,我们无法像古人一样走路靠记、文章靠竹,但是必须对工具进行筛选,卸掉一些无用的应用。
我自己几乎就断掉了朋友圈,每周只看10分钟左右,实在是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如果是我关心的人,我会特意去翻TA的朋友圈,了解他的近况。
现在是基于计算的大数据智能时代,网络可以根据你的搜索和浏览习惯,生成你特定的内容,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欲罢不能的原因。
研究表明,2016年一年产生的信息量,是过去5000年全世界的信息量还要多,这说明如果我们沉沦在信息洪流里,最后只会碎成渣渣,所以有必要斩断一些网络渠道,而不要成为信息的翻阅器。
网络随时会打断我们的工作,比如一条微信,资讯应用发来的一条新闻,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开始分心,这个时候,建议把时间放在我们手够不到的地方,还得静音或震动,开一个“番茄进攻”,到了时间就短暂休息。
生活在这个时代,网络也成为了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禁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上网,比如中午1小时。再者就是千万不要在周末或放假时候,将上网作为休闲,而是可以锻炼,读书,与好友会面,这些有意义的事情相对于网络,会让人更有愉悦感。
3、规划深度工作的时间,养成固定习惯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这种深度工作的专注状态,所以可以设置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比较好的是节奏模式,意思是规划一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变成常规的工作节奏,之后不需要去想就可以自动进入深度状态。简书上常说的一个写作方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每天固定时间进行写作,一到这个点,就把屁股坐到电脑面前开始写,一是不给自己犯懒找借口的机会,二是有助于度过“万事开头难”的艰难期,三是自动化的运作,一到了那个时间就去做,不要想。好习惯的培养,终身受益。
最厉害还是灵活模式,当通过几个月的专注训练,以后就可以随时在日程安排中插入深度工作,随时就能进入专注状态,在日常琐碎中都能挤出深度工作时间,提出做事效率。
规划一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变成常规习惯,创造成一种工作节奏,不需要去想就可以自动进入深度状态。
4.计划要灵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研究证明,那种计划非常周密,比如每天健身一小时、每天看书1小时等等,很容易放弃,因为这很难完成,一旦长期产生挫败感,就会失去坚持的信心。
工作和生活有很多突发事件,难免要应酬、参加各种活动, 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们要考虑进去,所以多给自己的几条命,就比如坚持早起这件事,如果你要天天早起很难,但如果给自己一些犯懒的机会,反而容易坚持。
5.找人监督,把计划公布,让别人知道,你会有压力
畅销书《拖延心理学》中,就特别提到这个方法。在电影《七宗罪》中,懒惰也是人性七宗罪之一。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班主任幽默地说过一句话:人天生喜欢偷懒,所以上帝创造了国王和班主任。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说,人有两个大脑,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1是无意识的思考,也就是常说的直觉性思考,反应速度很快,系统二是理性思考,反应速度比较慢,而我们人类大部分时候都是用的直觉性思考,不需要多想,无意识的直接反应,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明,人的大脑这个装置,本就是一个喜欢偷懒的装置。
当制定了计划,不妨分享给朋友和同事,请他们时常监督你,督查下你的计划完成情况,外力的推动,想偷懒也不太好意思了。
这个世界太好玩了,任何一个软件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你,资讯、娱乐、八卦、社交,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也被消耗了。可是任何一项创造价值的工作,无不需要专注工作的能力,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精力进行管理,这是网络智能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
很多人说,现在很焦虑,正是因为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接触很多比我们走在前面甚至一夜成名的人物,对比自己,就深深感到自卑,再加上时代变化太快,人工智能来势汹汹,生怕自己没有机会了。
可是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人,都少不了前面的积累,很多人之所以在自媒体时代拔地而起,也是因为前面那些努力和经历。就比如咪蒙,她并不是一个乡村种地的直接就变成了自媒体大咖,而是她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话题的分析见解,她是文学硕士,之前又在南方都市报当过编辑,遇上这个自媒体时代,只不过是放大了她的优势。
环境时代在变,与其忧心彷徨,不如专注下来做一件事,把根生好了,练就自己的优势,时代再变也不用担心。当我们不被时代病裹挟,自然会走得更快,在人群中独放光彩。
有用的话不妨“喜欢❤”下我,每一个难以坚持的夜晚,我都会来看看你~
女神翻书:一个漂亮未遂的斜杆女青年,个人知识管理领域的老司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不好为人师,但偏是一枚知识分享讲师,现在简书分享我所读所学,将“知识料理”呈现给各位~
相关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