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钻
亮姐在微信问我8月10-12号能不能抽时间出去走走,说实话我挺想去的,我跟她说我再不出去就会没有朋友了,她给我发来一个连接,是由南岭户外俱乐部组织的“芙蓉镇”三日游。有滑索、漂流、徒步,看了看也只有古村是我能做到的,然而交通时间太长,我还是退卻了。我以前写过我是来自真正的芙蓉镇的姑娘,现在湘西的王村改名叫芙蓉镇是因为当年刘晓庆和姜文拍的电影而成名天下,我有点不服,但事实就是,不服又能怎样,因为某些时候发展定位不同,会改变,我们确实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如今我的家乡,那个真正叫芙蓉镇的地方改名叫塘村镇了,它还有一个称号“湘南第一圩”,或者也被称为“锻造之乡”吧!对,它变成了一座工业重镇,镇上出现了国际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等名誉。

在我的家乡,有个很出名的传说 ,只要给他们看看样子,就能自己模仿做出来,他们做的刀具、工具能出口多国,他们打铁闻名全国,他们打家具也是一把好手,他们编织的竹篓结实又美观,再回去一些年代,塘村的煤矿也是如火如涂,照理来说,一个镇上有这么多优势应该会成为发展得最好的镇之一,显然,我们都对它期待过高,镇上的主大街经过多年的治理,整个环境已经没有以前那种拥堵不堪,却也不是干净整洁,最大的农贸市场,跟郴州的北湖市场有得一比,附近的人都喜欢去圩上赶集,因为可以买到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又实用的用具,比如:菜刀、铁锅、竹筐、锄头、镰刀、衣服、鞋子,当然还有米酒和灯盏糍粑。说到吃,塘村真的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酒店,每次在塘村吃酒席就是肉肉肉、酒酒酒,好在我家有秘密法宝,就是我的大姑丈,他是个大厨师,我认为整个镇子里他的厨艺说第一也不是吹的,毕竟就是好吃到停不下来!我们家人口众多,长辈们又喜欢热闹,大人们三、五桌的麻将字牌常常到深夜,我小时候每回在沙发上醒来就是他们煮宵夜的香味叫醒的,我们家人的厨艺都不错,跟他们比我算是比较差的,但厨师只有我大姑丈一个,其他人都是吃货。记得几岁的时候,大姑姑家还是住在一条铺着青石板的街上,房门的样子是由几个门板连成一排的,现在的门要不就是单开,要不就是双开的,那时候镇上的房子都是一块一块的门板拆下来的,抱住门板往上一抬就可以拆下来了,到了晚上关门的时候再一块一块装回去。我有很多年没回去那了,我记得镇政府门前一条路叫”芙蓉路“,这条路上也许是边上小溪曾经种过芙蓉花吧,我这么美好的想象。没办法啊,看古华小说长大的孩子就是有这个情怀啊,他在小说里这样描述: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木芙蓉根、茎、花、皮,均可入药。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青蛙翘首,露珠儿滴溜;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河、小溪、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芙蓉镇”。而如今湘西王村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改名叫“芙蓉镇”,并一直声称自己就是真正的“芙蓉镇”,当年刘晓庆和姜文的《芙蓉镇》电影只在塘村镇取景和学习制作“米豆腐”,因为拍摄所需最后才转到湘西五村拍摄的,但这不代表王村就是真正的芙蓉镇。《芙蓉镇》的电影就是根据嘉禾籍作家古华的小说改编的,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古华先生在旅居加拿大之前一直生活在湘南地区,对湘西根本不了解,他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写进书里,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写出了那个年代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

我是怀念那个时代的,可惜我生得太晚,没有见证当时的小镇风貌,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别人借“芙蓉镇"来炒作宣传,在我们很多人心里,真正的芙蓉镇就是现在的塘村镇,我们的人文精神不会因为发展而改变,如果一个镇它不可避免需要转型,我们支持,如果一个镇的人,还有人时不时怀念曾经发生过的,关于这个镇上的文化故事,给将来的后辈留一些文化底蕴也是极好的,我们尊重创新,也保留心目中最重要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