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了艾力写的一段话,他说:"18岁的冯唐写完了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欢喜》,呼唤着18岁给我一个姑娘;18岁的韩寒出版了《三重门》,声名鹊起。而如今21岁的我,只是个不谙世事的毛孩子,现在最低层喊着我的梦想。"
“我走路带风”的创始人跟我一样大,她凭借自己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剖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爆文,在一个和所有人都差不多的年纪,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山顶的眺望者。可是在我的18岁之后的几年,更多人的人生,是苟延残喘的理想和日渐累积的遗憾。
那些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满足的日子越来越少,懊悔和遗憾却越来越多。可人生的常态不是原地踏步的叹息,而是走在竭尽所能的路上。

大学即将毕业这一年,我一个学环境保护专业的理工生,一只脚毫不犹豫地踏进是所谓梦想的门栏,而另一只脚却无情的被现实拉扯着。有段时间,我甚至对生活低了头,选择了一份专业相关却和梦想背道而驰的实习工作。我停了脚步。
朋友三木,和我一样有着满腔热血的目标,他读的是园林设计的专业,可他依旧在文学这条路上坚持着,前些日子看到他发了朋友圈,自己写的散文被洛阳文学的一个比赛选中,那一瞬间自己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是因为同样的梦想,却被世界不同的对待。
那天,刚好三木找我聊天,说起了彼此对未来的打算,三木决定重新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想重新考取一个学校继续学习,他说,真的喜欢的东西,怎么可以那么快放弃。
真的喜欢的东西,放弃了就真的看不到盼头了,

2、
我都以为他毕业以后会尽快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过一辈子,可是他却并没有就此停在原地。
在家的这段时间,三木经常和我彻夜长谈,他说备考的时候很像高三那会,眼里只有学习,好像很久没有这么纯粹的做一件事了,其实很辛苦,但只要为了梦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北,你不是一个会放弃的人,我认识你的样子眼里经常闪着光。”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更新公众号,也没有在迷茫,好想心里更确定一件事情了,无论它会成功还是失败,我想我一定努力了。
我听三木谈起准备考试的过程,才知道,实习之后的整整一年时间里,他每天5点起床复习,8点半出门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后,匆匆吃过晚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足不出户读书到12点。
我佩服他的毅力,想从他口中多听到一些生活的苦,好来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可他却只是揶揄自己说:"还好啦,头发是掉了几根,体重没轻,反而又胖了不少。"
我讲不出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却比谁都清楚,这是我们普通人,在想要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需要面对的常态。
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想要在全世界面前显得强大,得到的往往不是一夜成名的惊喜,而是勉强能在自己的人生里多那么一点骄傲,在谈及生活的时候,能少些狼狈和抱怨。

3、
成年之后学到最多的一项本领,其实是接纳。我们都不再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而是开始接纳自己的平凡,接纳别人的成功,接纳生活的不如意,接纳无力更改的现实。
我们以为所有人都不过如此,以为抵达梦想只是万分之一的极少数,只是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平凡和平凡之间,也依然相差甚远,原地踏步和步履维艰之间,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未来。
所有平凡的人,也讲运气、机遇和选择,有的人慢慢走向更好的路,能笑着谈及过去,能满心欢喜拥有现在,可也有的人拼命后悔,喋喋不休抱怨着无法更改的生活。
那些看起来多一些的选择,好一些的机遇和从天而降的运气,就像是地窖里熬过无数个昼夜悄悄发酵的酒,人们以为它是天然的佳酿,却无人发觉它经历过的选料、滤汁和发酵的过程。
其实人生再苦,也苦不过一眼能望到毫无变化的未来;人生再难,你拼一拼,也就能好过点。愿你金光灿灿,满心欢喜,如果不能,也祝你能竭尽所能,了无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