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练习已经13天了,自感没有开始几天那么积极了。有几次差点儿忘记了,若是没有监督,恐怕就要空课了。
今日静静反省一下,应该是我过度追求冥想的效果所致。
开始的几天里,冥想结束时睁开双眼的那一刻,身体上的各种不适都得以缓解,甚至消失,内心大有畅快之感。
随后的几天里,这种畅快之感却没有再出现过,于是挫败的情绪随之而来。于是就开始考虑是不是坐姿不合适,是不是选择的时间点不合适。因为讲座里说早晨最好,我总是中午和晚上进行。
在又要开始冥想时,内心便要忐忑不安。会不会又是没有什么感觉?
这种情况像极了当初失眠的心态。临睡前担心自己睡不着,睡着后又醒来时倍感挫败,为什么又醒的那么早呢?以至于躺下时压力极大。
现在冥想也是这样。
执着于效果,是谓不悟。纠结于失败,是谓不智。惶惑于是否正确,是谓不理性。
冥想是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是放空自我的一种途径。如果总是在反复考量着冥想时的坐姿、冥想的时间点,已经背离了冥想的初衷。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是专门跟自己做对吗!
期待与收获总有差距,这是客观事实,坦然面对并且接受,然后随其自然,是不是才是人间正道。
不忘初心。谨记参加冥想课程的初衷,是要缓解焦虑,是要像一张白纸一样进行一样新方式的探索。假如因为这个课程徒增了些许烦恼,倒不如当初不来的好。
不做评判。许多烦恼甚至痛苦都源自比较和评判。本来照照镜子,自感还不错,出门遇见一肤白貌美大长腿,就产生了自感不如的喟叹。因为在内心中,将自己与之做了一番比较,做出了“我不如她”的判断,原来的“还不错”抛之脑后。功利心——要得到什么占据了心的阵地,怎么能够再由令人舒畅的冥想效果呢?
冥想,就是一种静心活动,不必填补进太多的内容。在冥想时,关注呼吸,有杂念时再拉回来即可。何必纠结于效果没有那天那么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