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施耀增写的文章《蒸花馍 吃浑食 热气腾腾迎春节》:
“(腊月)二十三,烙灶干,献糖瓜子献枣山,送灶火爷去上天。二十四,扫舍(当地方言读shā)哩,扫穷鬼,扫霉气,扫地肮脏出门去。二十五,碨豆腐;二十六,做黄酒;二十七,杀公鸡,捩母鸡,买萝卜买葱买肉去;二十八,把面发,蒸白馍馍献爷爷(当地方言读yá),银子行行灶鸡娃,添岁馄饨糖豆沙,携斗笼笼寒枣牙;二十九,装上糜子去换酒。”
从年俗看,梅江老家与陕西基本一致,就是腊月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略有不同。酿制缸米黄,应该是在冬月,在腊月二十六做黄酒,时间上来不及,也容易产生“冻缸”现象。民国19年兰溪周边县寿昌的《寿昌县志 物产》:红酒出常乐区,又名无灰酒,冬月酿者良,其不渗水者为干生。腊月二十八要做些什么,我忘了,腊月二十九是谢年的日子。
另外,年三十风俗应该比较一致。施耀增先生在文中没提起,我老家在当天晚上先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年轻人喜欢守岁,即醒夜迎新年,并要在午夜12准点放爆竹,谓之为“新年开门炮”。
想问一下知情者,一般来说,搡年糕和炒米胖、制作米糖,日子有没有什么规定的?
再从方言角度来说,在梅溪流域,有把父亲叫“伯”和“叔”的,把母亲叫作婶、“嬷”还是“妹(谐音)”的,但通常在与人交流时,一般把父母亲称成“爷”(也读yá)娘。
随附兰溪一带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除尘;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有的是二十三)送灶神、吃汤头(汤头非汤圆,里面有馅,比汤圆大,有头);
腊月二十九过谢年贴春联、吃长寿面;
年三十过大年(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年三十晚上过十二点要做菜羹,做好后放新年第一次开门大炮仗;
正月初一上坟给祖先们拜年;
初二做娘舅(大舅)的耀在家备好茶点、鸡蛋什么的,等待自己的外甥们来拜年;
初三女婿们带着他们的儿女到岳父岳母家拜年;
初四、初五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及大小连襟家里拜年;
再以后基本上就按照各亲戚们辈份大小来确定自己到哪到哪拜年了。
陈水河整理于2021.1.20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