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维

作者: 知识管理某李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12:07 被阅读36次
多元思维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放在我身上,还真不假。

从上外高翻学院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翻译。这份工作除了训练我的语言功底,也训练了我的工作和思维方式。翻译强调一致性,一份译稿有时多达几百页,客户又催命,只能多人合作。尽管大家的翻译风格各不相同,但至少要保证术语统一,所以我有建词汇库和语料库的习惯。现在想来,这就是最基本的内容管理和知识管理啊。

翻译还要做一门独特功课:读平行文本。当你拿到陌生的题材,不熟悉这个领域的术语,行话,或者特有表达时,翻译技巧再好也没用。这时候,你就得大量补读这个领域的相关文字,以便尽快建立这个题材特有的语感,学会用行话表达。不然,你的译文尽管滴水不漏,但读起来就是别扭,不地道,翻译匠与大师的区别也在于此。

后来去银行做,又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银行的痛点是合规指标,央行有存贷比,核心资本率等指标追着银行合规,这些考核大棒倒逼银行拼命拉存款,控制不良贷款。每到季度考,半年考的时候,财务总监的日子就不好过,一刻不停地板着手指头数存款,客户经理日子更不好过,月底冲刺,季度冲刺,半年冲刺,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打鸡血,搞揽存大赛。

长年累月与央行,银监局和客户斗智斗勇,银行摸索出了制敌战术,这些战术也是我的银行职业旅程最大的收获。

存款是银行的命,大客户是银行身体的血液,是活命之本。为了管理这些客户,银行弄了一套无比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客户按价值分为一二三等。一等大客户存款多,是重点维护和开发对象,不仅要拉来人家的存款,还要给人家的员工发工资,做代发工资业务,要给人家的员工办信用卡,办理财,总之,一客多吃。贷款客户也分层管理,不良贷款甚至分得更细。

还有就是预算制度和客户经理制度。这两个制度,加上客户关系管理,简直就是银行的三驾马车,预算制度和客户经理制度相互牵绊,银行每年都为这两个套路耗费大量心血,有时各个部门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做预算,就是存款要拉多少,理财要做多少,资金业务要做多少,中间收入要做多少;贷款方面,哪个行业,哪个客户要做多少。很简单,有了目标才有考核,有了考核才有干劲。

那么,数字做好了,谁来实现这个数字?靠庞大的客户经理队伍,也就是银行的销售。如何激励客户经理,既保证客户经理拿到合适的提成,又保证银行的大盘子有钱赚,既保护客户经理开发新客户的热忱,又不让客户经理之间互相抢客户,损失银行的形象,既发挥个体的最大能动性,又不损害集体协同作战的能力。你看,这是多么复杂的博弈,客户经理与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与银行,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设计游戏规则,让博弈的各方都满意?相当不容易。一套客户经理制度有时长达上百页,就是为了厘清里头的种种利益分配。

银行的管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业务模式简单,一头拉存款,一头放贷款。说复杂,是因为大银行的区域分布广,总行下面有分行,分行遍布全中国各一二线城市,分行下面又有不计其数的支行网点,星罗棋布,东南西北跨度之大,非一般企业所能企及。

在如此大的区域跨度下,如何做精细管理,又是一个考验管理层的挑战。我的老东家就采用了双线管理。纵向上,各条线按级做直线汇报,支行的出纳向分行出纳汇报,分行向总行汇报。除了这条纵向汇报线之外,还有一个管理创新:做横向区域管理。全中国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每区设区域长。区域长负责每个区的预算和落实,这就保证了管理层在自己的管理半径内最大程度地发挥影响力。

再后来,我去了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设计公司的痛点,也几乎是所有乙方的痛点:要听甲方爸爸的话。但建筑设计师总归是创意人才嘛,多多少少还是在乎自己的创意,在乎建筑审美。那么,如何兼顾艺术创意和客户的要求,就是两难。如果再加上甲方爸爸预算有限,设计师就更痛苦了,再好的创意也得忍痛割爱。

设计师的灵感往往来自某个客体,一条蜿蜒的河流,一朵盛放的花儿,一枚钱币,一个贝壳,都可以启发设计师灵感,设计出具有独特形态的建筑物。室内设计也一样,一根树枝的形态都可以启发水龙头的设计。

不管设计师的个人风格有多强烈,他们一定秉承一个共通的理念,那就是人性化:尺度要人性化,可达性要人性化,空间要人性化,动线要人性化,软装也要以人为主。人是空间的使用者,设计要服务于人。遗憾的是,人性化的追求也往往与经济效率的诉求背道而驰。

再后来,我到了律师事务所,继续做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公司时就已经转行做知识管理)。律师是完全不同于设计师的一个群体,二者都是专业服务型企业,都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但风格迥然不同。设计师重创意,律师重严谨;设计师强调个性化,律师重一致性。

律师依赖格式化文件,模板文件,过去的经验,这些他们统称为knowhow的东西,也就是知识管理所说的知识吧,不管是以文件形式存在,还是以经验形式存在,这些都是律师非常看重的东西,是律所的生产要素,甚至与律师一样重要,所以律所要做知识管理。

也正是在律所,我延续了知识管理的职业道路,也不断丰富了我个人的知识管理思路。

企业与人一样,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我在不同企业呆过,学到了他们最核心的管理语言,最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这些见识,进入我的记忆,不断潜移默化我的思维。

我发现,我看待这个世界,有了许多不同的视角。出去旅游,我会看建筑风格, 看设计灵感,看动线设计是否人性化,看街区的规划是否符合当地文脉和肌理,看到有意思的图案我会说多么漂亮的纹理。

我会利用知识管理思想武装自己的学习,反思自己的知识有没有做好保存,归类,利用,分享。我会在家庭的衣物收纳与知识分类保存之间做有意思的类比。

我会用博弈思想去看宏观经济:地方政府为何宁愿牺牲环保也要招商引资?

我会用客户关系管理的二八原则类比我的衣柜。衣柜里总有几件衣服,天天穿,总有几件衣服从来不穿。

有了模板思维,我学会了总结经验,复用经验,争取每次都比上次做得更好;不会做的事情,我第一时间想到别人有无现成的经验?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因为使用多样化的思维语言,便激活了那个被忽视的主观世界,激活许多沉默的细节。一个视角是一双眼睛,多个视角就是多双眼睛。大部分人只能从自己擅长熟悉的领域思考问题,以本行为锚点,用一双眼睛看世界,而你拥多双眼睛,是不是就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也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智者为什么有洞察力?这或许是秘诀之一。

往大了说,这就是多元思维——你不只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行业的思维语言,你得在多学科跨行业的语言中来回切换,使用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思考,就好比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之后融会贯通。

要说多元思维的佼佼者,当属查理·芒格。

如果把单一学科思维比作树枝,那跨领域的人就有一颗思维树,这棵树干分叉出若干树枝,但这些树枝彼此独立。查理·芒格不仅拥有一颗思维树,他还拥有一片森林,而且这些树之间盘根错节互相缠绕。

作为价值投资的高手,除了看企业数据,看财务指标,计算企业价值,他还试图发现与每个待投资项目相关的宇宙,他所用的方法是牢牢地掌握全部——或者至少大部分——候选待投资公司内部及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要得到正确的收集和组织,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据他估计,大概有一百种)便能提供一个背景或者框架,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的非凡洞察力。他的模型提供的分析结构使他能把纷繁复杂的投资问题简化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

他独到的投资眼光得来不易,那是他毕生钻研人类行为模式、商业系统和许多其他科学学科的产物。

最近恰好在一篇教育文章看到这样的倡议: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即便同一个主题,也尽量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观,可以发现不一样的问题。解决同一问题也要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找到不同的解决途径,因为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各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而更全面地理解学科的知识并掌握技能。

理工科的学生,不妨试着从哲学思考中获取理论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灵感;研究经济趋势时,不妨加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的思想;做人力资源的,不妨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知识管理等角度寻求支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时能够运用多元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拿跳槽来说,如此司空见惯的事情,运用多元思维会如何不一样?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你能拿到多少薪酬,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雇佣方说了算,是市场供求关系说了算。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自然也遵循供需关系。岗位多,人才少,跳槽就能开一个好价码。岗位多,人力供给也多,比如财务之类的通用岗位,竞争激烈,薪酬已经充分市场化配置,没有多少想象空间。岗位多,人力供给却很少的,比如近几年大热的大数据,算法, 人工智能,绝对一跳一个准。

从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的角度来说,你每跳一次槽,应该对应一次需求升级。年轻时,你在意薪水,在意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到了一定年龄,你需要获得尊重,新的工作要能够给与你地位,你需要从中建立威信,受到别人信赖和高度评价,从而使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再往上跳,你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新的机会不能让你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那么这次跳槽可能不是明智的选择。

从复利这个概念的角度来说,新的机会是计件工作还是有增加值的工作?你是否需要运用创意,大量思考?前者能够为你带来的价值是有限的,所谓手停口停;而创意和思考型工作能够为你带来复利。经过大量思考,你的能量会在某个临界点迎来爆发,实现知识变现,你通过智力劳动,最终收获知识产权,塑造个人品牌,哪怕你哪天不上班了,它们依然可以为你创造财富,这些价值是以复利的形式呈现的。

在各种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百舸争流的今天,我们不可否认学科独立的价值;至于现代人才需要通才还是专才的争论,其实也全无必要,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入,我们确实无法回到那个文艺复兴通才时代——然而,多元思维可以解决所有悖论。多元思维不否认学科分立,同时又让我们突破单一孤立的学科视野,进入一个更宏大的视野——那里藏着多元世界的真实原貌。我们不是说搞人文的需要深究微积分,我们只是需要具备一些数学思维。作为描述世界本质最为精确的一门硬学科,数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观察世界的工具和思想,比如复利,比如幂律定理。

欣慰的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迈向了多元思维教育的第一步。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丛书共有七十一部,题材五花八门,涵盖了历史,旅游,政治,体育,法律,天文,战争,信息,家电,生活技能,计算机,写作,文学,影视,戏曲,音乐,工艺,美术,建筑,礼仪,心理,医学,饮食,智力开发,能源材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认知,思维,人格,社会交往。(见http://gz.eywedu.com/21cnjy/index.htm)

可以想象,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必将增加中小学生的知识面,在脑海中生成多元思维的萌芽。

除了增加知识面,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元思维。

你可以将知识习得的整个过程想象成滚雪球。人类掌握知识,总是从一个「已知」,再到「未知」,再到一个「更大的未知」。

面向未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小朋友构建一个认知雪球。作为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尽量地带他滚动不同的雪球,让小朋友在不同的赛道上测试。这些赛道有人文的,也有工程的,也有技术的,也有历史的,各种各样。在这种滚雪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认知灵活性和适应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在滚雪球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并融会贯通。

孩子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很可怕。如果不会独立思考,我们永远只能接受商家的蛊惑,地产商的诱导,沽名钓誉者的欺骗。地产商说,丈母娘推高了房价,所以我们憎恨丈母娘。我们生活在别人为我们设置的那个人造世界,客观世界的面貌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被蒙蔽了双眼,我们不会知道人口,政策与房价的关系,我们也看不到人类渴望成功与高级文明的欲望如何形成了东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

有了独立思考,我们才能找到那个自在世界,看自己想看的书,做自己想做的判断,不随大流,不从众,过自己的人生,得自己的自由。我们不会一味吃别人的残羹冷炙,我们会得到更多一手知识。我们不再被人造世界里的规则左右,我们是棋手,虽然依然没有能力改变规则,影响规则,但至少我们知道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有利规则,规避不利规则。

有了独立思考,我们才不会焦虑,不会在商家贩卖的焦虑中遗失自己。

有了独立思考,我们才能看到芸芸众生中的自己,虽然那个躯体混迹于滚滚红尘,但因为多了一双审视自己的眼睛,我们便更清楚知道红尘中那具孤独的躯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四岁的女儿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一次,我们带她去移动营业厅办理业务,她看到了两个红色的空气呼吸器,就问我那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她,那是火灾发生时逃命用的。没曾想,她回家后一直在思考,睡觉前,闷闷地跟我说:“妈妈,我有一个问题,移动营业厅那么多人,还有爷爷,爸爸,妈妈,还有她,可是呼吸器只有两个,怎么够用啊?

是啊,连女儿都发现我的解释说不通。我于是赶紧上网查,原来这个空气呼吸器还真不是给所有人逃命用的。

空气呼吸器在火灾现场能起多大作用?

火灾初期的几分钟是最宝贵的黄金扑救期,只要第一时间找到起火点,一两个人就可以将火险消除。为了提高自救能力,企业单位会自主配备空气呼吸器。有了这个应急设备,单位的义务消防员就能第一时间冲进火场及时自救。原来,当起火点浓烟弥漫时,靠湿毛巾和简易防毒面具根本进不去,报警后消防队也要等一段时间才会过来,有了空气呼吸器,就可以先自行进入火场,搜查被困人员,发现了起火点。”如果没有空气呼吸器,等到专业消防救援力量赶到,或者拿着灭火器在外面隔靴搔痒地胡乱喷射,再小的火情都可能蔓延,到最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和财产被无情吞噬。

说来惭愧,大人的好奇心往往不如孩子,缺乏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考能力。

清华北大校长齐发声:全国68个高考状元,其家庭教育都极其相似。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四岁多那会儿,她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只是单纯地想保护孩子求知的欲望,前端时间她突然跟我说,在她四岁多的时候,她就知道真理是无穷无尽的了。”

思考是能带来复利效应的,当你的思考得越多,你的神经联结模型就越多,神经联结模型越多,就越容易享受跨学科思维的好处。

相关文章

  • 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思想 多元思维模型的思考方法 知道多元思维模型 管理和应用多元思维模型才能改变自己 把多元思维模型内化为...

  • 《好好思考》-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1.认识多元思维模型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呢? 首先多元思维模型不是多个思维模型,多元强调的是掌握不同属性、学科的知...

  • 《穷查理宝典》1

    为什么需要“多元思维模型”?多元思维模型的核心是什么? (一)为什么需要多元思维模型: 1、几乎每个系统都受到多种...

  • 多元思维模型——《好好思考》读后感

    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全书的逻辑结构很简单,即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为什么要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 好好读书问题点

    1,这本书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 2,如何定义多元思维模型?多元思维模型的本质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学习多元思维模型...

  • 多元思维

    读《穷查理宝典》,对其中反复提及的‘’多学科思维模型‘’特别感兴趣。 多学科思维是指在思考决策时,不局限于自己的专...

  • 多元思维

    《穷查理宝典》之多元思维模型 学习过查理·芒格的投资原则之后,我们学习一下查理·芒格最为人称道的“多元思维模型”是...

  • 多元思维

    查理·芒格:让我受用一生的思维方式 原创:查理·芒格 内容来源:部分资料整理汇编自《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查理...

  • 多元思维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放在我身上,还真不假。 从上外高翻学院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翻译。这份工作除了训...

  • 多元思维

    查理·芒格曾直言批判现行的大学教育,他说,“高等教育的错误程度让人吃惊,学科之间毫无关联,每个教授并不了解其他学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元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ud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