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珠海免联考MBA】职场中避开这10个误区,效率翻倍

【珠海免联考MBA】职场中避开这10个误区,效率翻倍

作者: 亚洲城市大学毕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5 17:21 被阅读0次

下面是我整理的10大学习误区,你可以看下,自己有没有偷偷地躲在里面而不自知。

01、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靠意志力坚持 你有没有以为,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都是靠超强的意志力来坚持学习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人的意志力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十分容易消耗。 小到决定中午吃什么,大到克制环游全球的冲动,都在不断地消耗你的意志力,意志力消耗殆尽后,坚持学习就变得异常困难了。 头悬梁锥刺股的人也是如此。 支撑他们的不是你以为的意志力,而是背后的功利性驱动力——比如低级趣味的高官厚禄或高级追求的人生意义。

误区二:同一时间学习很多内容 我有很多朋友非常上进,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 他们一般订了3,4个专栏还不够,恨不得经济、哲学、理财、沟通、领导力全一起给学了。 最后却往往是一个都没学好。 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到资源限制理论,说的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要运用心理资源。 虽然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当你同时有多个学习任务时,学习效果不仅不会累加,还会因为被多个任务占了心智而事倍功半。

误区三:把记忆等同于学习 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或7年高等教育后,因为成绩上的“成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功地将学习等同于记忆了。 知识只在被使用后才有价值,躺在脑子里的静态知识毫无价值。 举个例子: 我看了100篇关于公众号运营的文章,背了64个运营实操技巧, 但如果我不去实际开一个公众号,这些知识我记忆得再好都毫无用处。 其实,如果我先开通一个公众号,然后每周用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文章,这样学习效率更好,效果也更好。关注公众号:新与成商学院广东

02、四大方法误区

误区四:没有目标下的学习 最近听到一个新词,叫“盲学族”。盲学族一大特点是“焦虑性学习”。 看见新的理论保存一下,看到好的文章收藏起来,用一个个新知识来缓解焦虑,这些知识与他的岗位和工作可能毫无关联,他们所追求的是学习本身的满足。 对于盲学族来说,只要时间花在学习上就不算浪费时间。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假性忙碌”之下的学习几乎收效甚微,其实是最大的“慢性自杀”。

误区五:不懂学习的边际效应 很多人一提到学习,就跟刻苦、努力、坚持挂钩起来了。 特别是格拉威尔(Gladwell)提出的“10000小时定律”,更是给了无数人“盲目坚持”的动力。 但我们真的有必要在学习对象身上投入10000小时吗? 乔西.考夫曼在《20小时学习法则》里提到: 如果你只想要达到“足够好”的水平,那么你只需精心刻意学习20个小时就可以了。 20小时之后就会进入更费时费力的中高级阶段,假如20个小时后你的水平是80分,可能你学习2000个小时后,水平也不过就是85分。 ▲学习效果的边际效应图 因此,在你学习一个新内容时,你首先要问清楚自己,这个技能我是做到70、80分就可以了,还是要做到90、95分? 如果是前者,用好你的前几个小时学习时间反而更关键。 ===

误区六:盲目套用不合适的方法 有人给职场上的脑力工作者分享学得快的经验时,会举自己很快学会弹吉他的例子。 这其实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技能,不适合直接套用。 目前为止,人类积累的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①行为技能: 强调身体熟练度的技能,比如弹奏乐器,打字等。 ②理解性认知技能: 强调理解的深度,能够抽象出更一般的规律,如战略规划,市场策略等。 ③程序性认知技能: 强调先理解后刻意练习,如PPT,财务软件操作等。 这3种技能的学习侧重并不相同,倘若不分学习类型,便会犯将学习吉他的经验生搬硬套到认知技能学习上的错误。

误区七:对学习方法不做迭代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迭代。 有人偶尔摸索出一个学习方法后,就千年不变,不再做任何更新了。 但任何人基于原有学习形成的认知,其适用性和准确性必然存在偏差,需要不断地填充新的认知,以及替换掉不适用的认知。 这就如同软件系统都需要不断迭代升级一样。关注公众号:新与成商学院广东

03、三大结果误区

误区八:一味追求技巧,忽略底层规律 你有没有过疑惑,为什么别人口中的好方法,自己一用就不行呢?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个体以及环境的差异,别人的技巧不一定对你有用; 第二,人的大脑更偏好联系起来的知识,对分享的人而言,他的技巧是相互联系的,但对于你就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了,用起来自然很难。 其实,技巧之间都存在共同的底层规律。 倘若你掌握了最基本的底层规律,一来可以推导出适用自己的技巧,二来因为知识间建立了联系大脑更容易调用。

误区九:知识过于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触知识变得极其方便,大量精华信息夹杂在无数的碎片中,同时各种微课也层出不穷,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已经变得必不可免。 碎片化学习产生的结果就是知识的碎片化,连不成网络,这样的知识直接导致了: ①缺乏环境适应性,碎片化的知识通常都忽略了根据环境分析问题的过程,直接给出单一解决方案,当你真遇到问题时就会发现无法适用。 ②多数的碎片化知识都是小技巧,长期接收会让你忽略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所以对于碎片化知识不能只是接收就完事了,更应该将这些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

误区十:只学习了表层知识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经典模型,叫DIKW模型。 它代表了知识的四个层次,分别为: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 这个模型恰好说明了我们学习的过程, 找出大量原始素材——加工处理为有逻辑的数据——提炼联系变为知识——进一步内化成为智慧 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严格来讲只能称之为Data(数据)和Information(信息),仅仅是认识和知道,根本没能变成自己的Knowledge(知识),也就更不谈上Wisdom(智慧)了。

我是亚洲城市大学毕老师,关于更多国际MBA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与成商学院广东 欢迎在下方留言或登录官网咨询http://www.zzjy365.com/V:xycgz-z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珠海免联考MBA】职场中避开这10个误区,效率翻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vl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