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厚重也卑微……
热播青春校园剧《最好的我们》有这样一段,帅气而努力的优等生余淮在一次家长会后,和妈妈发生了剧烈的争吵,妈妈哭着对余淮说:
“我这都是为了谁啊?”
“我难道不想要一件新衣服吗?”
“你要是走歪了,我们俩就完了,这个家就垮了!”
母亲说的声泪具下,余淮红着眼睛,默默低下了头。
这似曾相识的一幕,似乎在众多家庭中都上演过。
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最卑微的态度,怒骂着不争气的孩子。
在很多家庭里,学习成绩可以事关到兴衰荣辱,父母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不再无私。
这些爱可以被信手拿来,当作要挟孩子的武器,把孩子绑在十字架上,用母亲的眼泪鞭笞着,让他们愧疚、亏欠……
爱,如果不能被正确表达,向前一步,便是悬崖。
01
你的卑微,我的枷锁……
我的表哥,从小品学兼优,可是,在他的人生轨迹里,踏过父母太多的牺牲。
从初中开始,姑妈为了不影响表哥学习,从来都是看无声电视。
她不允许表哥因为任何事情耽误读书,表哥不能打游戏、不能出去玩、更不能有过多的社交。
姑妈家庭环境不太好,可是所有的心力、资源都放在了表哥的身上。
每到吃饭的时候,姑妈都会帮表哥单独炒一份肉菜,这份肉菜只能表哥自己吃,他们夫妻俩绝不会碰一下。
寄托全家希望的表哥终于参加了高考,可是却发挥失常,连本科线都没有过。
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整个家庭彷佛被抽走了灵魂。
姑妈哭着痛骂表哥:“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表哥跪在父母的面前,流着眼泪说:“妈,我知道我让你们失望了,可是,每一次肉菜摆在我面前,我只能看着你们吃菜,你们知道我心理的压力吗?”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将为孩子的牺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付出,就该被人景仰和敬佩。
人生中最好的岁月里,将所有的胆怯、卑微、让步都算作对孩子的牺牲,可是家长给予这些的时候却从未问过孩子的意愿,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该被定在“耻辱柱”上,细数“罪责”,受尽“指责”。
年轻的父母啊!你的选择或许是为了家庭而牺牲,可是,这也仅仅是你个人的选择,孩子并不需要为此承担过多的责任,更不应该被道德绑架。
要知道,养育之恩不需要以“服从”作为代价,毕竟在一个家庭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和尊严一样珍贵。
02
那些被道德绑架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父母道德式的绑架,是伤害孩子最强的“软暴力”。
站在父母的角度,只要是为你好,那么传达这件事情的过程、手段、结果,统统都不重要,只有“服从”是必然的。
孩子从生下来一直到成年,父母需要参与,可是,却并不需要事事把控。一旦这两点失衡,父母需要面对的只有两种可能:孩子奋不顾身、鱼死网破的抵抗,或者是失去自我,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妥协。
这就是很多家长,为什么总是与孩子走向“怨偶”一般的亲密关系的原因?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弱者式的抵抗方式,永远无法抵抗父母强者的控制欲,当长期的控制关系一旦形成,不安因子都会被悄悄埋进孩子的“潜意识”里。
年幼的他们,会用“自责”来检讨自己,认为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才造成家庭不幸福、父母不开心。
相对而言,伤害自己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弱小的孩子,只能以“伤害自己”作为情绪的出口。
这也是为什么拥有强势父母的家庭,永远存在着一个敏感、自卑、焦虑的人,并且认为自己永远不值得被爱的孩子。
一旦这些孩子成年,他们容易通过伤害别人来达成自己控制的目的,在对别人的控制中继续寻找当年“迷失的自我”。
原生家庭式的悲哀,总是可以不费力气蔓延、传递,最终诅咒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03
父母远比孩子更需要“自我”……
从孩子的诞生到成长,父母成就了孩子一生,可是孩子又何尝不是在成就父母?
在一个家庭中,比起孩子,父母更需要稳定自我,而不是一味追求自我牺牲式的满足。
中心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来访者小宁,她见到康复中心的导师,只说了四个字:我恨妈妈。
母亲包办式的付出,让小宁每分每秒都带着窒息般的压抑,从上大学开始。妈妈就为她寄整箱的葡萄,尽管她不善交际,还是尽了最大的力气与同学去分享。
在家里,妈妈从来不让她剩饭,她早已习惯这种生活模式,为了不浪费,她每天吃葡萄,一直吃到吐,可是依旧吃不完。
终于有一天,箱子里传来阵阵的腐烂味,同屋的室友一边嫌弃着,一边嘲笑小宁的“土气”。那一天,妈妈又寄来两箱葡萄,可当小宁看到箱子的时候,她第一次想用刀划破自己的胳膊,用自残来缓解心中的愤怒。
其实,期待“爱”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可一旦孩子的潜意识被这种带着控制欲的表达爱的方式所占满,那么,两代人的“彼此伤害”才真正开始。
比起教育孩子,父母对于自我的教育,才应该被贯穿一生。你并不需要为孩子“牺牲”任何东西,而是要用自己的经验、阅历去帮助孩子做选择。
父母与子女相处,从不应该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和压迫,而是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的义气和彼此成就的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