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固化问题,能填补缺欠的东西必然也是不完整的。有的时候看到无处安神的人,我会想,要不要帮助对方呢(好像我真的有能力帮上忙似的)?如果我帮了他,他是不是就永远都没有机会靠自己的力量从坑里爬出来,永远都没能锻炼出安放自己的能力呢?
反思自己,是如何从不安走到安的呢?
似乎就是对这个世界不断探索,外面更大的世界,内心更真实的声音,一次一次不甘心跌在坑里,一次一次不放自己去认输。后来有一天,遇到了我的老师,第一次明白什么是心悦诚服,乖乖地低下头来。自那以后,逐渐安然(所以啊,还是我自己没有本事让和我相遇的人感到心悦诚服呀),所谓“能屈能伸”方知分寸。
现在我能够安自己的心,我能够安别人的心吗?我想不想让别人安心呢?想啊。该怎么做呢?《中庸》教我:使其不驰不二而已。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一个人“安”的存在,应该不是具体某一个人,而是某些更为宏大的存在,比如信念,比如情愫,比如好奇心。如果有一天,某些人因为与我相遇而逐渐安然,那也不是因为我这个人如何,而是被我所代表的某种存在所影响吧。
原来安人心与安己心是一体的,两种角度。一条大河浩浩汤汤,我化为其中的小水滴,沿途或许遇见别的小水滴,那就一起欢快得奔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