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生家庭”这个社会学名词开篇。近期,此词非常火,除去炒作,也反映出大家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愿意追本溯源,从自身出发,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希望引领孩子创造绚烂、幸福的人生。
X和D是亲兄妹。因特殊原因,十几岁时,D被过继给姑姑H。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作为亲生母亲的M,无论是D个人成长,还是结婚生子,抑或是D儿子Z的成长过程中,从未缺席,更是怀着一颗愧疚的心,竭尽所能的为D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对此,D心安理得接受,“点卯式”来看母亲,仇视哥哥一家,认为是哥哥抢走了原本属于她的一切。提起哥哥,从不称呼“哥哥”二字,都是直呼其名。对此,母亲和哥哥很是无奈,但还是宽容的接受了。这样不近不远的日子过了30年。
母亲M一直注重养生,所以突然病危让X一家措手不及,仅仅半月,便与世长辞。母亲去世当晚,X联系D希望她尽快过来,D说,“我刚下夜班太累了,明天和姑姑H一起去。”
第二天,姑姑H略表哀伤并象征性给了礼钱。作为亲生女儿的D,一滴眼泪未流,更是连烧纸钱也分文未给。全家呆了一上午便离开。之后,只在三天圆坟时露面。母亲的去世,使得这份脆弱不堪的“亲情”失去了纽带,H、D与X成为了为期8年不联系的“陌生人”。
8年后的一天,X的女儿Y接到H的电话,被告知“D癌症晚期,只有半月生命,D的儿子Z在国外留学,无法赶回来为母亲送葬。要求作为侄女的Y替Z履行为人子女的义务。”而此时,Y的父母也身在国外,短期内无法回国。
Y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为了使父母特别是爸爸X安心,Y毅然决然的答应了H的要求。丧事期间,Y请假出席。这些年和D的往来少之又少,与D的婆家更是第一次见面。本家只有一位远房表姑陪在Y身边,可谓是孤军奋战。但Y丝毫不畏惧,她只有一个初衷,不为了H,甚至不为了D,只是单纯的在乎自己的父亲X,不愿让父亲有所牵挂和遗憾。所做的一切,出于责任,忠于爱。
而H和D婆家面对前来拜祭的亲戚,还是引以为傲地宣称,“Z正在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不能为了母亲去世,而向教授请假。等暑假回国后,再去拜祭母亲。”
就这样,Y替Z履行了为人子女的义务,D顺利安葬。暑假,Z带着女友如期回国。拜祭母亲后,两人按照之前的计划领证结婚。婚后,继续出国。
故事写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唏嘘不已、诧异甚至是气愤。国外的学业当真如此重要,重要到亲生母亲离世都无法送行?国外的学业当真如此紧张,紧张到一周的假期都不被允许?国外的教授当真如此冷酷,冷酷到人之常情都无法关怀?
以上的种种都是间接理由。最根本的原因是,Z从小就被H和D灌输一定要在各方面碾压Y,特别是学业。只要是Y做到的,Z必须要完成得更好。一遍遍周而复始的灌输,使得Z连最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更不屑于去关心,他的理念是“只要我学习好,就是优秀,就有资本‘唯我独尊’”。
这个故事,从唯心角度来看,不就是因果轮回吗?D不善待亲生母亲、不尊重哥哥,回报她的就是独子Z以学业为名、拒绝回国为其送终,丧期内,和女友领证结婚。此外,D在世时,对儿子的女友非常不满意,只因女方是外地农村人,她觉得这样的儿媳让她脸上无光。可惜,争强好胜的她再也无法阻止。
自古,育儿就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话题。育儿宝典更是不断翻新,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每位宝妈、宝爸大都关注了很多公众号、甚至是特意报班学习。那究竟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真正培养孩子呢?
宝典一:在幼儿期,请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
都说身教重于言教,的确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塑造性,模仿能力超乎你的想象。你如何做,都会被孩子完完全全的呈现出来。
在孩子出现错误时,请先冷静,自我反思,是否你在不经意间做了错误的示范,而孩子毫无判断能力,单纯的照单模仿。那么下面,请你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多做正确的行为,不断重复,尽快修正孩子的错误记忆。例如,你总是在孩子面前和老公吵架、指责对方,那么,孩子就会理所当然的和爸爸大声讲话、发脾气,因为他的概念中妈妈就是这样。
宝典二:在少年期,请善于示范引导,为孩子价值观奠定基础。
少年期的孩子,可以准确的自我表达,有模糊的自我意识。这时候,孩子作为个体元素,融入家庭、社会生活中,请一定注意细节,善于示范引导,敢于纠错。
在家中,可以带领孩子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孩子的“长辈意识”。你可以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但不可以“唯我独尊”。长辈也要端得起“长辈架子”,可以宠爱但绝不溺爱孩子。例如,过年一家人一起吃饭,即使孩子再喜欢某个菜,可以吃完再夹,但绝不能不让席间其他人夹菜,只为留给孩子。
培养分享意识,学会主动分享。多陪同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胆量,丰富见识。主动带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玩具等。引导孩子“割爱”,可以从喜欢的玩具入手。
愿意分享的孩子都是不缺爱的。如果父母以及长辈用真挚的爱环绕着孩子,那么孩子一定是善良的。善良的孩子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是值得分享的。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即使没有突出的个人建树,也一定是拥有正直、善良、担当品性的人。
而到了青年期,便是收获的季节。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性格、价值观已基本成熟,再想要纠正,暨是一场青春期的博弈。这时候,“别人家孩子”的场景频繁上演。此时,父母并不应该单纯的责备孩子,而是要反问自己,同样是教育、培养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懂事、成绩优异,而自家孩子却成为了“怪咖”?
请已孕育孩子的父母谨记,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培养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理由更不应该全权依赖于他人。多预留些时间和孩子一起为双方父母、长辈以及日常接触的第三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怀感恩之心。多些耐心,循循善诱,并结合孩子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不断尝试、修正。
愿所有父母都能收获自家孩子回馈的“福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