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三天
地点:东湖儿童之家,颐和尚景,地大,东湖樱花园
人群:艳蕊、咚咚、付颖、徐懿、姜静、崔和我,及大家的家人
第一篇
这次聚在2025年春天,上次是2019年,再上一次是2014年,一转眼,11年过去了。按崔离开学校的时间来算的话,是20年了。惊呼!时光飞逝。每个人都40+了,人生上半场都过去了。
每个人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无限拉扯,工作毋庸多说,而生活的重心里,第一位毫无疑问都是育儿。
回顾一下,会发现,十几年前对于工作和婚姻的选择,就决定了现在的生活。选择是多么重要,在重大的人生事件上如何选择,决定了你的接下来的人生。
大概可以想象,再过20年,我特别大的感悟之一可能是:健康的重要性。所以鉴于这样,现在让你提前20年开始准备,你觉得当下最重要的选择是什么,才可以让20年后的自己不会后悔。此乃题外话。
送崔去机场的路上,我们在聊,聊到当初各自谈恋爱结婚时,做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和心路历程,才发现竟然有着很大的不同。
她先毕业出去,先后在成都上班,去云南做物流,换过很多工作。在择偶这个事情上,她的特点之一是喜欢好看的,看重颜值,所以她会主动去选择更好看的。特点二是,她很清晰知道自己在当前这个圈子里是否有优势,发现没有的话,就换一个。在四川的时候,大家都肤白貌美,她就特别渺小。去了云南,身边的人都偏黑,打扮也朴素,这时候自己的优势就很出来了。但是云南那个圈子里没有自己喜欢的,于是,她就去创造新的机会,去玩户外。为什么选择户外,因为玩户外的人通常积极阳光,体力好,同时户外装备里能大概看出这个人的经济实力,再然后,她在户外这个圈子里,优势就更明显了,女生少,皮肤白、独立、勇敢,且又能吃苦的就显得特别突出。
整个过程还有一个关键词,主动,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反过来看我自己,就是完全相反了,被动是主旋律。在大学校园里,有几个男生追,我能很清楚自己不喜欢哪几个,而陈同学是唯一一个我不讨厌的。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身高、颜值、家境等,从来没有考虑过。所以我的这个过程看下来竟然是凭自觉,然后排除法,没有分析没有这么多的考虑。
一对比就可见差异所在了。
工作,也是。她们有的人有家庭里的人出谋划策和托举,很多是进了学校或者其他的事业单位。有的是各种经历充实了阅历后,找到一个适合长期做也不太累的不错的选择。或者和我一样进了外企,但是能在裁员后另换一个全新的赛道再次出发。里面都有长期的规划和主动的选择在。除了我,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埋头苦干,没有计划。目前尚且稳定,但不知未来会如何。如果有一天做不下去了,我也没有勇气说我换个新赛道就肯定可以。
再说说育儿方面,大家也都有各自的计划和行动。大到学区房的安排,小到每天放学后鸡娃的具体步骤和行动,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等等,都提前有计划和安排。而这些,我们好像也都没有。我们第一次买房是随机选的位置,第二次更是完全是被推着走,毫无计划可言。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买。
对于孩子课后的安排,我们也没有很系统和有计划的去落实。我们很多精力花在了在公司当牛做马,花在了投入很大,产出却会非常有限的每日的普通工作上。
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是没有去想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亲戚说了买,我们就买,不想得罪。因为我们在乎工作中我们是如何被评价的,所以我们花时间精力心血在这里。这些是重要的,但是是最重要的吗?显然不是。在参加的培训中,我们说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是找到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弄清楚优先级,然后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实施,不至于跑偏等。
一年两年没有感觉,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这一次,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生,没有选择,没有计划,始终没有去想,什么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只在顺着路埋头走,却并没有抬头看看路。活到四十岁,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更深刻了解了自己行为模式的底层逻辑。
第二篇
前四十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切如果没有对于未来有起到以史为鉴的作业,那可以堪称为白活。
所以,来说说我们前面提到的题外话。假如再过5年,崔回来,我们再聚。再过10年,20年,再聚,那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我们会后悔曾经做了哪些选择,后悔哪些是我们没有做的?
看到有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我会是羡慕的--------运动、体检等
看到有人的孩子非常有作为,我会是羡慕的--------学习:鸡娃;找他们的特长....等?
看到有人的孩子活的非常精彩,我会是羡慕的--------培养孩子稳定的内核
看到有人过着稳定的不用担心经济来源的生活,我会是羡慕的-------养老金计划
等等,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