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
【文章】生命的传承
【作者】sunny烨儿
【点评】默嫣
【文章亮点】
1.题材新颖,感人肺腑。
这是一篇关于器官捐赠的温暖故事。作者运用倒叙的方式,将二十八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吴昊”和初为人母就大出血而去的“肖玉”,以一颗心脏的捐赠为纽带,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传承,看到了“吴昊”的重生,不禁为“肖玉”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肃然起敬。器官捐赠这种选择,没有一颗大爱的心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人,不仅有博爱之心,更是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有很深的感悟,这样的选择,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让人钦佩!
2.手法独特,层次分明。
作者通过第三视角,运用两个男人自述的表达手法展开叙述。先是交代器官需求者的情况,再是叙述器官捐赠者的前因后果,最后安排“生命的传承”和受赠者的感恩情怀。情节安排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结构完整。
3.语言流畅,注重细节。
作者的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很到位。把自信乐观的“吴昊”刻画得形象生动,把“肖玉”小两口对新生命到来时的惊喜、激动和慌张也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肖玉丈夫回忆妻子时的深情,和“吴昊”对“肖玉”一家人的感恩,作者的语言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很有渲染力。
4.主题突出,首尾呼应。
文章的主题鲜明,满满的正能量。题目是亮点,紧扣主题。篇末温馨的场景和心脏的跳动声,如一首赞歌,与标题呼应,给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
【优化建议】
1.篇头部分的第一人称“我”的表达方式不太适当,初读读者弄不清这个“我”是谁,会误认为是作者,读了后面才明白那是“吴昊”,不如把“我”换成“吴昊”,或把这部分改在1部分里。
2.文中个别句子表达有误。
a.如:“我又能看见了这世界!我又能听见了这世界!”里的两个“了”应放在句末,即“世界”的后面。
b.如:“挺直的鼻子”不适合婴儿,新生婴儿五官还没长开,面部没立体感,鼻梁都是塌着的还不会挺。
7月23日
【文章】露水街
【作者】愚人_2018
【点评】默嫣
【文章亮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读林老师关于乡愁的散文,总是会被代入到那些依稀可见的旧岁月旧时光里,这一篇也是。文中一条叫老洲的小街,如晶莹的露珠儿,清晨有点儿生气,太阳渐高,便又恢复宁静。街道上的区政府、邮电局、供销社、食品站……都成了作者挥之不去的记忆。特别是食品站旁早餐店里飘着棉籽油香的油条,更是作者无限怀念的童年的味道。
2.语言精炼,宁静恬淡。
文章语言朴实,文风闲适散漫,意境恬淡温暖。细细品读,有一种纯朴的老街小巷特有的烟火味。读了让浮躁的心能片刻安静下来。
3.动静结合,描写细致。
文中关于场景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凌晨寂静漆黑的小路上树叶的“沙沙”声、被惊飞的无名大鸟腾空而起的声音、青烟袅袅棉子油锅里顷刻漂起的油条和油泡发出的“吱吱”声……这些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非常精彩!特别是油锅炸油条那段文字描述,勾起了我对油条的食欲,豆浆泡油条是我从小就爱吃的早餐,只是油炸食品不健康,现在吃得少了。
4.寓意深远,意犹未尽。
文中寓意深远,首尾呼应。篇头把老街比做露珠儿,篇尾以景寓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哪个人又何尝不是一颗卑微却又闪过亮光的露珠?”是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发光发亮的时候,虽然短暂,却也是值得怀念和珍藏的美好记忆。
总之,非常棒的一篇散文,读完让人意犹未尽!
【优化建议】
个别语句存在微瑕:
“排队的人渐长了起来,如条扭曲的蛇”这句里“长”字用法欠妥,改为“排队的人渐多了起来,如条扭曲的长蛇”更为恰当。
7月26日
【文章】李四宝
【作者】七月默涵
【点评】默嫣
【文章亮点】
1.人物鲜活,立体,饱满。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从原生家庭、工作单位、恋爱婚姻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细致地为我们刻化出了一个性格孤僻,技术拔尖,不善言辞,自私吝啬的李四宝形象。
2.情节精彩,生动,有趣。
文中情节精彩,作者通过李四宝所在的多个环境,编织出了一系列的事例和对白。“别人捣鼓半天修也修不好”的他修好了,“每次约会花多少钱都会给记在本子上”以防万一被甩好算帐,“知道父亲开的修鞋店每月挣的钱比他的工资多好几倍”便想蹭吃蹭住省一大笔钱,婚后“有了个新潮的想法,AA制”,有了女儿后奶粉钱也要“对半出”……这些情节由外到内成功地塑造出了技术上骄傲自满、同事间冷淡漠然、亲人间各种算计、婚姻里处处平摊的冷漠吝啬的李四宝刻画得活灵活现,这让我想起了葛朗台。
3.语言精炼,流畅,犀利。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笔触犀利,用词精准,表达流畅。
【优化建议】
1.文章的时代背景未做交代,这对人物的性格形成能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2.文章层次不够清晰,如果按情节发展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小标题隔开,会更有层次感。
3.个别句子缺乏主语。这句“正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电视剧”末尾少了个“的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