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给大家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内容的讲解,可能因为某些口误等没有讲太清楚,这里给大家较为细致讲解。但是我不是经济学方面的学生和专家,有什么问题请多多包涵和指正。

从15年到如今,供给侧改革一直是我们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被提及最多之一的热点词汇。
首先,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什么时候呢?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为什么要说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的内容就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或者说拉动GDP增长的关键,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需求侧的体现。

如果模糊的理解,【需求】其实就是【消费】。所以对于三驾马车而言:
消费,就是当然是国内的消费;
投资,就是政府的消费;
出口,就是供世界人民别样的跨时空的消费。
我们政府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强调的工作内容都是:拉动内需、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等等。
这个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做法,毕竟,我们国家需要发展,就需要合理有效的途径去刺激经济增长点。
我们能想到近期的最轰动的一笔国家投资,大概就是08年的4万亿。这个宏观决策的实施,稳定了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并且使中国保持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
说了以上这些,想强调的是,我们国家政府之前考虑的内容,多是在需求侧做文章。而到了近几年,我们逐渐发现,需求侧的动作已经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了,那么我们就要做好经济下行的一系列准备,我们就要在供给侧做做文章。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为什么要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说到这,我们就还是得回到原来的困惑,为什么会在15年这个点开始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道之前就没有供给侧的问题吗?
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医”,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治的什么病?经济增长困难。
大家都知道,供给和需求是相辅相成的,我说的故事要从07年开始。
第一个关键词:两防。07年全球都是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那一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以此为依据做了08年的工作计划。当时提出的任务就是“两防”,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
第二个关键词:外需。我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11月-12月,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后,经济会议没有料到的情况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流动性不够了。具体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的贸易需求出现了很大的萎缩,我国的外需订单减少。这样的话,我国出口将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我国对外出口50%以上都是加工贸易。那么两防政策是不是需要调整?因为货币已经流动性不够了,还要继续收紧货币吗?
第三个关键词:副总理。关于两防的争论持续了半年,当时的副总理是李克强,他在听取汇报,并得到的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的数据后,发现想要控制全年的通货膨胀低于3%已经不可能了。
第四个关键词:刘鹤。在政治局会议之后,7月20号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刘鹤的答记者问,说明为什么不再坚持两防。世界的经济发展,包括中国,不可能说安排好就不做变动,所以,当时的宏观政策开始调整。
第五个关键词:4万亿。不再坚持两防之后,考虑到国际的经济行情,那时候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发威”。所以十月份,4万亿的投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发改委开始批项目,商业银行大量放贷,避免了08年可能会出现的激烈的经济下行。【关于这四万亿,这里有其他的建议存在当时。比如说,和谐世界计划。对应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第六个关键词:产能过剩。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习总的报告就指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结构最大的问题。从2012年起,中央就把解决产能过剩作为国家宏观决策的一个主要着眼点。
- 产能过剩怎么形成的?
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需求结构是一种面向低端消费为主的,面向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为主的这样一种结构。当时的供给体系是和这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产能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低价格,低质量,低端消费的,是面向国际市场和投资需求的。但是现在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说从消费来看,中等收入群体迅速的扩大,中高端的消费需求迅速的扩大,这样原来那些低端产品,低质的消费品的产能就变成了过剩的产能。
所以到了2012年,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产能过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新的项目不会再投向过剩的领域,但是原来已经投资的项目和在建工程仍然不少,这些项目也不能半道把它扔了。特别是大项目,半道扔了损失也是很大的。很多的项目都写到“十二五”规划里面了,每年都要推进,比如我们还要建十几个千万吨级以上的煤矿,还要建多少个电站。2012年以后,虽然投资领域仍然在发展,情况要比2008年以前要好很多,但是完全靠投资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钢铁。钢铁是过剩,本来钢材就是卖不出去的,我们又来建一个新钢铁厂,就要去买原来钢铁厂过剩的钢材,看起来有买有卖,这个投资项目搞的不错。但是等这个项目建成以后,它不再需要钢材了,原来的老钢铁厂产品卖不出去了,新建钢铁厂的钢材也卖不出去。
这样只考虑短期的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于国家长期有效平稳发展的。
关于中国经济会有如何走势,一直都有多种说法。15年决策层做出的判断是,否定了周期性下行,也不接受断崖式下降,而采用的是结构性的下行。也就是说,经济走势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是一个波动性的下行。中间可能有增长的时候,有下降的时候,但总的趋势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下行。这个判断是决策层非常崭新的判断,是宏观政策决策的前提,很多政策会由此做出跟以前不一样的调整。
其实08年的时候,就有学者专家提出类似的经济走势,但是当年的四万亿投资刺激,促使经济的继续高增长,但这个态势到11年,12年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1、过剩产能给国家的经济转型造就了很大的包袱,另外,其他方面的供给也已经匹配不了需求。这其实就是供需错配,供需关系面临结构性失衡!
2、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这就是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两个问题所在,供需和结构。】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一直到2015年,从需求方考虑,投资、外需加上消费,决策层基本都还是在这三个领域做文章。结合经济走势的新判断,使决策层意识到,如果仍然在需求的三个领域做文章,经济下行的趋势可能会很难遏制。所以调过头来考虑,把工作方向重点调整到供给侧。这是总结了2008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经济走势判断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