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很多人,是精神大于肉体,心里想的精神上的东西超过了物质的。”
高考作文题目往往是反映社会现象与当下人们的认识与动态的折射镜,比起前些年的高考作文题,今年的作文题目更多了一点人文精神与哲学的关怀与思考,比如江苏卷“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北京卷““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上海卷“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反观这些高考作文题,其实是有意识地在要求学生关注除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外,多一些对万物苍生的悲悯情怀,多一些对历史的敬重和感恩。
最近看了一本影响很深的访谈,书里记述了陈丹青、杨丽萍、严歌苓、苏童、野夫等一大批当代艺术家、文学家及评论家关于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思考。认同苏童的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两个时代,一个时代是窗外的大时代,一个是你窗内的小时代。换句话来说,一个人适应一个时代,其实就是你窗内小世界和窗外大世界的某种联系,你在窗内要设计多大的安静程度,但你也不可能不开窗,所以这个关系蛮微妙的”。人人的思想都可能发生碰撞,但我所理解的是他们的思想处在这个时代的前端,所以努力去站在他们的思考维度上去看待这个世界,少一些自怜自扰,更多一些对时代的认同感,是我终身要学习的。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时代里,你我看似相连,其实对彼此的世界一无所知。如何超越这层隔绝,所幸还有这些清醒之士对这个时代的审视和反思,陈丹青说“中国人太能干反而该少做事”,杨丽萍说“现代人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属性”,野夫说“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苏童则说“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高歌猛进,但并不尽然美好。我们质疑,我们批判,我们反思,这些也许并不能终结整个社会的悲剧,但却是能给予我们自己,也给予这个世界最大的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