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愚孝》(24)

引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感动天,董永娶仙”,大概中华民族以孝治天下,由来已久。历史上更是举孝廉以为官,我不否认有些感恩父母的孝道在里面,但是多数时候仍然是伪孝和愚孝。因为要有孝廉的名声,所以搞伪孝;因为父母家长制,所以子女不得不搞愚孝。

二十四愚孝之“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第六首)
这个故事相当夸张,却也是玄幻中让人哭笑不得。郯子(约BC625-BC500年),已姓,子爵,春秋时期郯国国君,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