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美术圈有两件令人瞩目的事件:一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得4.6亿港元;二是大陆首个董其昌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当“苏轼”“董其昌”这两个名字同时被提起的时候,不由得使人想起他们在文人画,尤其是文人画理论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它的由来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然而其理论发展,开始于苏轼,系统于董其昌。

苏轼: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
苏轼提出了一种“士人画”的概念,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确立了一种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标准,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苏轼文人画理论的观点及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常形,常理,言晓画。苏轼在其所著《净因院画记》中提到,“余常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以诗入画,诗画一体。苏轼对王维推崇至极,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欣赏、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极大程度地拔高了王维的历史地位,后者也被称为文人画的鼻祖。他还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追求神似和尚意。他在论述中提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又言,“时时出木石,荒怪意象外。”可见在他眼中,画不在乎像不像,而应该讲求一种文人的意境。后世文人画家依此标准在作画之时总是力图营造一种“象外精神言外意”的意境,给观者“画外意无穷”的观感。
董其昌:文人画的发展指路人
董其昌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进一步探索了文人画的形式语言,并由此指出了文人画笔墨形式所具有的独立价值,“以静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此后,董其昌的“笔墨精妙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演绎和注释,笔墨形式所具有的独立价值成为文人画与画工画的重要区别。
在审美境界上,他主张以淡为宗,还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他还推崇古人,讲求节制,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普遍的审美情趣。
他系统总结了文人画历史经验的同时推出了以纯文人画为主的“南北宗论”,以佛家禅宗分南北而喻,认为画家也应该分南北两宗,这种分类既是对苏轼“士人画”的一种回应,也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人画终结了吗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提出“文人画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但不管是从文人画实践,还是从文人画理论来看,文人画理论在董其昌之后基本是缺失的,虽也有零星的发展,已不成气候。

文人画并没有终结于董其昌,但文人画理论却一直是缺失的。美国学者卜寿珊也在《心画》一书中提出,“研究文人艺术理论当以苏始而以董终”。
文人画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当下的文人画已不同于苏轼的士人画、董其昌的文人画;不存在的是文人画理论,只有建构了当下的文人画理论,才能合理去阐释当代的文人画,当下的评论家也就不会以古人之思套用今人绘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