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经常给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老板质问得我答不上了。实在找不出原因,跟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就跟老同事请教一下,有些说老板的性格很“怪癖”,或者说可能我的工作不细致,又或者说我没掌握老板的思维。
我开始反思,老板的反馈和自己工作的差距,有时,甚至直问老板他真实的意思是什么。部门的老余,一位资深的同事,在公司工作了15年,虽然是主管级别,但是在公司的同事中却有无形的威望,同事们都特别敬重他。多次接触他后,发现他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也特别坦诚。有次一起吃饭, 我直吐苦水,老余却道出了我忽略的玄机。
一、注重时间成本收益
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但每个人花时间的都大有乾坤。
比如工作之余每天花2小时学英语,每周2*7天=14小时,每月14*4周=56小时。学习一门技能是一万小时定律的话,按照上面的时间学习一门技能需要10000/56=179天。
一年360天,等于半年学习两门技能,在毕业后5年就可以习得10项技能。那就是相当可观了。
如果每天工作后没规划自己的时间,只是花大部分时间再刷微博和朋友圈,除了晒晒美照,别的一无所获。
首先明白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与之配套的技能需要哪些,你怎么去规划时间学习这些技能。
二、社交思维:与人建立关系很关键
到了老板位置,不是以工作执行为主的方向,而是打通天地线,让自己所在业务线更顺畅地运作。
上次老板安排我联系附近一家标杆企业去参观交流,我又不认识对方,正苦于无头绪,老板进去办公室后打了一通电话,出来告诉我,可以如期进行。后来才知道老板在以前的公司与那公司的副总是旧同事。
投入时间去与有潜力的人建立关系,而不是都花时间在吃喝玩乐为主的朋友身上。当然,在你没有任何价值的时候结交管理层,基本几率是为0,这就是职场上的利益对等关系决定。而是在大家彼此同等级别的时候建立关系。
三、居安思危的思维
通常我提个方案的时候,老板经常提醒我,如果这个方案没通过,你有没其它的备选方式;法律风险是怎样?
包括对自己自身职业的思考,如果目前的产业不景气,自我有没可迁移的能力。
做到以上,并不是说就能做到老板,至少自己具备成长的思维。无论你处于哪一步,都不会有突然的断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