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专题推荐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心理
培养孩子自控力,还是压抑了孩子的内在需要?

培养孩子自控力,还是压抑了孩子的内在需要?

作者: Jk不二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10:46 被阅读200次
培养孩子自控力,还是压抑了孩子的内在需要?

1

前几天,带娃去儿童乐园玩。快到中午吃饭时间,出口处传来一阵哭闹声。

原来,有个四五岁的熊孩子还想再玩一会儿,可是他的爸爸坚决不同意,简单粗暴地把娃往外拽。

熊孩子大声嚷嚷着:“我再玩一次海盗船!我再玩一次!”又哭又叫,死活不肯走。

父子俩僵持了几分钟,最终爸爸以武力优势解决了“战斗”。

旁边几位看热闹的家长在议论纷纷。

有的说:“小孩不肯走,说明还没玩够。再玩一会嘛,也没啥关系啊!”

有的说:“孩子不能硬来,还是要哄一哄的。给他买个糖葫芦,说下次还来,孩子也就不会闹了。”

也有的总结到:虽然这孩子爸爸的行为有点不妥当,但是现在小孩大部分都是被宠坏了,有时候得寸进尺,还是要好好管教的。不然培养不出来自控能力,以后可就无法无天了……此话一出,周围人纷纷点头赞许。

“自控力”这三个字,仿佛已经成了“必修课”,谈及孩子的成长,必然会被提及,已然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万金油:

“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是为什么呀?”——那肯定是自控力不行;

“孩子总喜欢玩电子游戏怎么办?”——提高他的自控力啊。

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后缺失了这个重要能力,也难怪那位父亲哪怕使用武力也要硬生生地拖着孩子走,就是怕这次“不按规矩走”放纵了小朋友,导致以后他没办法管理自己、为自己负责。

可是,这位爸爸这么做,真的能让孩子形成“自控力”吗?

2

和所有其他的能力一样,“自控力”的产生,也需要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出现。

幼年期的孩子,就像一颗刚刚从土里探出枝丫的小苗,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地的滋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营养”配比——只有这些都做到位了,“自控力”的发展才能水到渠成。

0-3个月

孩子需要无条件的接纳。父母需要及时满足孩子各种情绪。

4个月-3岁

孩子需要基本的安全感。父母需要以稳定的情绪爱他、陪伴他、观察他,并温柔地坚持家庭界限,孩子开始逐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4-5岁

孩子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妈妈需要情绪稳定,给予他温暖和情感,而爸爸要给予他肯定的力量。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做出能够引发父母正向情感的行为。

6-7岁

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范型。父母要多鼓励并协助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探索,并给予孩子各种示范,他开始从各种规则中学习和锻炼如何掌控自己。

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自控力”只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我们像上面那位爸爸一样,只关注“要求”有没有达到,而不关心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其实是本末倒置。

又比如说,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要求他一定要自觉看书半小时,完不成就觉得这孩子没有自我约束能力——其实这时候的小朋友只能够明白一些基础的生活规则,知道“这些事情不可以做”,但还远远达不到“我可以控制自己这样做”的程度,非要硬性规定,反而会破坏孩子天然的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指出,如果我们总是忽略孩子个体发展的特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必须要无条件服从,过度干预限制了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长大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焦虑等消极情绪,或产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有新疑问:那照这个说法,我究竟要怎么去培养孩子?难道不能给孩子提要求、设规矩了吗?

3

家庭和生活中要有规则吗?

肯定要有!

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刻板的要求”而是“有益的界限”。

这种界限来自于父母的爱和智慧,在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前提下顺应他的特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的需要。

要知道,有时候管教孩子就像弹簧一样,我们越用力往下压, 它反弹得就越高。

就像我家的娃儿吉米一样。因为年轻时忙事业,各种原因让我到了40岁才有了他。

周围人都说中年得子会宠坏孩子,我也特别在意这一点,总是要求吉米要“守规矩”,但是效果一点儿都不好,还出现了种种问题:发脾气、不礼貌,还经常跟我顶着干……

痛定思痛,我只能转换思路。

也许是因为自己做了10年的老师,深入接触过不少问题孩子,我发现内心的富足和快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所以,我开始对儿子的内心成长关注起来,不再要求他必须守“我的规矩”。

现在我们也会尊重吉米“成长的规矩”,只要他认真地提出要求,我们基本上都会满足。

学龄前,我们的想法就是让娃健康快乐,拥有乐观自主真实的品质。

今年过年,带娃给长辈们拜年。我的儿子吉米表现超好,有礼貌,不吵不闹,让爷爷奶奶大跌眼镜。

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选择我们做他的父母,都是为了得到爱。

内在富足快乐的孩子才更有合作精神,有力量进行自我约束。如果孩子内在不快乐,其他外在的“教育”和“规矩”都是白搭。

小时候,孩子内心需求被满足和尊重,他就知道自己是安全的,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就会信任父母,也信任自己的选择,不会轻易否定自己。

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充分表达意愿,这种发自内在的掌控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并学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时,他才拥有真正的“自控力”。

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我们渴望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更期待他成为一个拥有美好品质的人。

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这些美好的品质需要经过不同的成长阶段,通过点滴时间的积累才能最终形成。

如果把“期待”变为了“要求”,比如希望孩子是一个拥有自控力的人,就要求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守规矩”“能自控”——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养方式,最后得到的,往往也只能是干枯的禾苗。

凯利·麦格尼格尔曾说,“在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人成长的本性,而不是反抗它们。”

真正的自控力来自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唤醒而不是控制。


我是JK不二子,从教10年的资深教育实践者 ,少儿心理咨询师在读,简书推荐作者,编辑。文章皆原创,本文首发迪乐姆。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就请顺手点一下“❤”,或者关注一下再走啦。么么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孩子自控力,还是压抑了孩子的内在需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we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