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我喜欢上了阅读与写字儿。这个爱好源于我身边勤奋好学、手不释卷的好友们。正所谓“近朱者赤”,他们的对知识的渴望、对读书的热爱,聊天儿中博古通今、侃侃而谈的书卷气质深深感染熏陶着我。羡慕之余,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自己动起来,抽出点滴时间阅读,在捕捉到些许灵感时打开“简书”,记录下彼时的心灵感悟。
说到“简书”,不得不聊聊带我打开简书之门的人———杨勇。我称他为“杨导”,是因为相识之初,我受友人之邀参加2017年道乡说道七绝盛典诗词大会的颁奖典礼活动,担任客串嘉宾,吟诵获奖诗词。彼时的他架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儿,一双坚毅的浓眉衬托着儒雅的笑容,一身棉麻布衣,忙碌又谦逊的招呼着各方来宾,细致周密的安排着晚会节目的各项筹备彩排,像极了一场大型晚会的导演。当友人向我介绍他时,“杨导”这个称谓便脱口而出。自然而然,杨导也欣然应允。

【杨导与论坛】 称他为“杨导”倒是一点儿也不夸张。博览群书才能博古通今吧!作为“道乡说道”论坛的发起人,大到整个论坛活动的策划安排、每场论坛的嘉宾确定,小到设计活动的推介方案、拟写活动推介词、多方联络沟通等等……论坛自从2016年开办以来,杨导以市作协、区作负责人的感召力,联合市文旅公司、亳州新报、亳雅轩及道德书吧,依托道德中宫景点,每半个月开讲一次。每期会邀请一位亳州文化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做客论坛,留下他们对文化、文学的研究鉴赏的宝贵经验与艺术点评。杨导本人更是以多重身份全程参与,不仅担任多期论坛的金牌主持人,而且担任过3期论坛的主讲。每期论坛结束后,杨导会依托谯城区作协微信公众号、亳州晚报等媒体,用文字及图片记录还原每期论坛的内容花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如今,“道乡说道”论坛已经做到了38期,中间还在之意书社策划开讲了3期沙龙活动。作为总策划人,本着推陈出新、创意创新的宗旨,自开办36期以来,杨导推出了以“文学、书法、美术、摄影”为主题的4季论坛,每季开讲3—4讲。邀请亳州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界的嘉宾大咖做客论坛,深度挖掘四个领域的文化之根。同时在论坛每季开讲中穿插文化沙龙互动活动,地址选在位于建安文化广场的之意书社。这样的场地交错选择既保留了传统论坛在道德中宫举办的典雅庄重,也照顾到了选在之意书社的沙龙活动,符合现代青年们时尚进步的口味。一中一西交替进行,既展示了药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又拓展了论坛听众的覆盖面,真是做到了对药都文化身体力行的传承。每一次论坛都会吸引众多文友围观,道德中宫的小院儿内也变得热闹非凡。杨导总是人群中最忙的那一个,做介绍、写席卡、邀请主讲嘉宾留墨宝、拍照留影、主持观众与主讲嘉宾的交流互动,最后安排重量级听众嘉宾进行活动总结……至此,杨导才会微笑着恭送大家,为又一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画上圆满的句号。

【杨导与文学】 杨导的一篇篇简书文采斐然、底蕴丰厚。刑警出身的他饱读诗书,由其爱读顶级作家的文字以及一些文史类的杂书,可以说是兼具“夫子”的儒雅风范及文艺青年的书卷气质。文如其人,文随心行。通读他的刑侦类纪实案件报道,文字行间凝聚着老辣干练、英气逼人的风采,文风如行云流水,观点鲜明、上下贯通,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及穿透力。精致耐读的散文作品读来也是品味各异,收放自如。或如小溪潺潺、亲和柔软、清幽雅致;或是“过山车”一般的跳跃式抒情,此一段聊到乡村博物馆,下一节文字便跳跃到老爷的后花园……
直接上一段杨导的文章“与女儿书”之《姥姥》的片段:“后来我下了好大劲才改掉了爱哭的习惯,又后来,下了更大的劲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修炼有成,甲壳够厚,名曰成熟稳重,只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而已。其实,后来的努力都是无谓的,我们终有一天会发现,想要重新学会笑,是很难的;想要重新学会哭,也是很难的。我真的是二十几年没有哭过。但那次看电影《寻梦环游记》,当歌声响起,当那个老姑娘“可可”走过虹桥,女儿你看见了,我当时哭得像个傻子……”。
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眼泪是在眼眶中打转的。我们的童年大抵都是如此,想哭则哭、想笑就笑,不管不顾、开心就好。长大后,为了适应社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心理上够成熟,喜怒不形于色;生理上也要够成熟,不允许自己再哭。堂堂七尺男儿也要给自己加穿上盔甲、戴上面具,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步履艰难的行走着。
再来欣赏杨导的诗词作品。他的诗句以现实生活的点滴为素材,运用古体诗的格式,将生活融入其中,神来之笔、字字珠玑。原创诗词搭配他浑厚圆润、生动流畅的行楷书法,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诗词书法佳作应运而生。
之一:桐花
每睹烟霞忆旧游,风来三月紫云流。
今扶愁绪谁人懂,不见桐花落亳州。
之二:牡丹
遽是名高触薄凉,天钦才大谪仙乡。
人间富贵皆空许,愿爱翩翩薛凤翔。
之三:芍药
抛沟填壑竞堪嗟,曾侍君王不足夸。
今见云霞仍作圃,愿为万姓案头花。
亳州的三花即为牡丹、芍药及桐花。每年的四月中下旬,药都大地城乡三花竞相绽放,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杨导把美景、思绪和情感融入对三花的诗词佳作,情景交融、丝丝入扣、沁人心脾,生动中透着俏皮,自如中满溢出个性。虽然对古诗词没有研究,但读到此三首诗词作品时,我的嘴角一直是微微上扬的,内心一直是喜悦的。想必,这便是好的作品颐养身心的功效。

【杨导与圈子】 多年的笔耕不辍、努力付出让杨导在药都文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好人缘,结识了很多不同的圈子。安徽省作协会员、亳州市作协副主席、谯城区作协主席、道乡说道论坛发起人,如此多的头衔加上警察的职业,他真是一枚名副其实的大忙人。整日奔忙于文化圈、朋友圈、工作圈,他以睿智豁达,宽容低调的态度应付自如、乐此不疲。交谈中可以看出,平时的他言语不瘟不火,说话时习惯用手势加以强调,偶尔反应稍显木纳,有时会给人慢半拍的感觉,但是一旦做客主持论坛或者沙龙等场合,他会即刻切换成“演说家”的角色,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语惊四座,斩获粉丝无数。
记得2017年冬天,临近年关的那一次论坛,是我第一次聆听杨导主讲。内容是讲述清代亳州籍北洋大将军姜桂题的奇闻异事。那日天气阴冷,好友带了一坛绍兴黄酒及话梅,听众朋友们可以边聆听边自行取酒小酌暖身。论坛接近后半场时,终于下起了鹅毛大雪。结束时,我将大家约到了提前预定好的火锅店。窗外大雪纷飞,室内宾朋满座。火锅搭配绍兴黄,笑语欢朋化冰霜。酒过三巡后,杨导开始跟大家聊起童年时期和他和同学们一起贪玩于曹操地下运兵道,被老师惩罚的情景;工作之后去西北大学进修苦读的时光;在刑警队工作时破获一桩灭门案的事件回顾……聊到尽兴处,开怀大笑的杨导会主动与好朋友们推杯换盏,开朗阳光的他不再如做客论坛时的“夫子”;此刻的他正如一位亲和真诚的邻家青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