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蓼萧》:吃谁的都嘴短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冲冲。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清人方玉润认为这首诗是“天子燕诸侯而美之之词”,相比较而言,这个观点的争议较小。
即便是今天,凡是能够想起来宴请众人,并且能够组织起宴请局面的人,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中国人讲“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骨子里,大家还是会有些将自己较好的发展态势公之于众的虚荣的。倒退到两三千年前,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但那个时候,能够有主动宴请众人的意识,并且还能将众人组织起来,特别是如方玉润所说,是将诸侯组织起来,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绝对是有为的天子才能干出的天才事。
千万不要小看这样一场酒,它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那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毕竟“吃人的嘴短”,何况是吃天子的,吃饱了,喝足了,总不能抬屁股走人吧。天子的酒不是白摆的,非但这年头吃人的嘴短,两三年前也是一样——吃谁的都嘴短。
这场酒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宣示“皇恩浩荡,雨露均沾”
《诗经·小雅·蓼萧》整首诗共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六句话。四个小节全部以“蓼彼萧斯”开头,从“蓼彼萧斯,零露湑兮”“蓼彼萧斯,零露瀼瀼”到“蓼彼萧斯,零露泥泥”“蓼彼萧斯,零露浓浓”,其实就是在暗示恰如天降甘露,惠及蓼萧一般,天子设宴,款待诸侯如上天一般皇恩浩荡,雨露均沾。因为一场酒,天下万民都能感受到天子的
“零露”之盛。说到底,天子在这场酒中是赚大发了的。
从来讲“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天子散点钱请个客,将诸侯的心聚起来,也就把天下生民的心聚起来了。
二、顺带求点“箴言”
周武王自西部边陲小地方起家,伐纣后,要解决统治天下的大问题,自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依据史料推算,武王伐纣成功后,压根没有活多久。继任的成王年幼,周公只能强势辅政。这种事儿,不要说其他诸侯不买账了,带头闹事的首先是自家人——三叔,姬姓内部先乱做一团。周公经过艰苦的二次东征,才算是把统治权牢牢地攥在姬姓手中,而后才有了后面的成康之治。
知道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姬姓天子每每想起艰难的家国往事,最看重的一定是高人言了。《诗经·小雅·蓼萧》所写的这场酒宴上,少不了是要顺带求点“箴言”的。奈何赴宴者“吃人的嘴短”,吃饱喝足后自然油嘴滑舌,奉承的话多,含金量低。
其中油嘴滑舌的代表是“既见君子,我心写兮”“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完全没有什么含金量,纯粹就是一个感觉——顺耳。当然也有些有含金量的,比如“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意思是说处理好了兄弟关系,基本上就处理好了家国关系。有了睦邻友好,也就有了万福攸同。
三、诗中自有安国策
实际上,《诗经·小雅·蓼萧》中,还是隐含着一条治国之策的。
所谓“其德不爽,寿考不忘”,就是在讲只要天子、诸侯修德不已,德行上没瑕疵,邦国幸福便能万年长。包括“宜兄宜弟,令德寿岂”也是类似的意思,只要处理好家族中的兄弟关系,别内斗,基本上就算是有德有寿,国泰民安便不成问题。
以德治国的国策,在那个时候便开始萌芽了。
爱好高又长,露珠晶晶亮。既见周天子,我心真快畅。宴饮有谈笑,众人喜洋洋。
艾蒿高又长,露珠密又亮。既见周天子,蒙恩有荣光。德兴洁无瑕,长寿永无疆。
艾蒿高又长,露珠润又亮。既见周天子,亲睦又悦畅。兄弟情意浓,德寿不可量。
爱好长又青,露珠意浓浓。既见周天子,辔头如蔓菁。銮铃悦耳响,万福归大统。
网友评论